第129章 寧夏、綏遠與大西北(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129章 寧夏、綏遠與大西北
相對青馬而言,對於寧夏寧馬的進攻,就顯得波瀾不驚。
民國時的寧夏,雖無固原市,但包括內蒙古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額濟納旗,地方超過27萬平方公裡,直接鄰接外蒙古,地域是很大的。
不過從城市地理出發,寧夏的各城市,基本上就是“一條線”,從甘肅平涼出發,固原、中衛、吳忠、銀川、烏海、巴彥淖爾。
所以西華軍的戰略就比較簡單,沿著這條城市的曲線,一路平推。而且進入寧夏的道路,相對於進攻青海而言,要平緩許多,也利於重灌備的行軍,因此對於“寧馬”的軍隊,就具備了巨大的裝備落差。
所謂“寧馬”,其實是兩人,即一對堂兄弟,勢力大的是馬鴻逵,勢力小的是馬鴻賓,其實馬鴻賓原來是寧夏之主,不過後來馬鴻逵的勢力更大,生生地奪取了馬鴻賓的位置,因此兩人是一貫的面和心不和。
馬鴻逵的兵力,不到3萬,而馬鴻賓的兵力,則只有8千多。這個時候寧夏的總人口,還不到120萬,加之地方貧瘠,擴軍的能力極差。在西華軍即將進攻寧夏前,他們在慌亂之中,還是擴軍到了7.6萬人,不過那些新軍的戰鬥力,非常一般。
“寧馬”的總體戰力,就相對比較類似民國的其它軍閥,遠遠比不上“青馬”。不過他們的優勢與寧馬是一樣的,就是擁有大量的騎兵,機動性比較好。但是寧馬的軍官們,能力就遠遠比不上青馬的軍官們了,這是一幫嚴重腐化的地主型軍官。
所以寧馬的戰略戰術,極其呆板,主要就是在中衛等幾個城市,依託附近的險關據守,擺出從南到北的“鐵桶防禦”,而這樣的防禦戰線,在重炮群的轟擊下,基本上都只是紙糊的。
倒是寧馬不斷“遊擊”的騎兵部隊,還是有一些威脅,不過畢竟火力差別太遠,但西華軍逐漸有了對騎兵的經驗後,也就很難翻起什麼浪花。
實際上當中衛失守後,還沒等西華軍進攻銀川前面的吳忠市,馬鴻逵就攜帶他的幾個老婆和幾噸的黃金,還租賃了一架飛機,直接從銀川西花園機場,起飛逃亡上海。
後來瞭解到此事後,李思華專門命令,在上海的地下組織,要查到此人的下落,馬鴻逵前世同樣沾滿了紅軍西征軍的鮮血,她不想放過此人,而且她記得此人搜刮了7噸的黃金,這是一筆約25萬盎司黃金、850萬美元的鉅款,憑什麼讓此人及其反動家族去揮霍呢?必須要弄回來建設寧夏。
至於馬鴻賓,個人操守還不錯,而且在她前世,也沒有粘過紅軍的鮮血,所以對於他以及其它寧馬軍官的政策,與對於其它國內軍閥是一致的。不過,這一世,她對於政府吸收這些“民主人士”毫無興趣。
在馬鴻逵跑了後,寧馬的部隊,立即呈現一盤散沙的格局,有的部隊堅決抵抗,馬鴻賓則幹脆地投降。所以相對於青海,寧夏很快就被平定了下來,到10月中旬,就基本上穩定了。
西華軍真正重視的,是綏遠。因為綏遠的省政府主席兼全省保安司令部司令,正是大名鼎鼎的傅作義。
在李思華看來,傅作義確實不負後世的大名,在國民黨諸將中,無論是軍事還是治理之才,都是出類拔萃的,而且對於抗日,態度堅決果斷、不惜犧牲。所部35軍,在中屬于軍紀最好的那一類。所以她對於傅作義,是很想以“招安”為主的,但這取決於傅作義的態度,如果他堅定地與西華敵對,那麼也就沒有什麼好說的了。
傅作義此時,還屬於陝西閻錫山晉綏軍的一部分,不過閻錫山可做不到完全控制傅作義,實際上,傅作義因為主政一省,現在的獨立性是很強的,而且閻錫山這個人猜忌心強,幾次幹涉傅作義的指揮以及壓制他部隊的編制,所以傅作義對於閻錫山,是“面尊而腹誹”,早早就埋下了自立的種子。
傅作義自1931年接任綏遠省主席後,便向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提出“移民、實邊、發展生産、鞏固國防”案,並勵精圖治,整軍經武,消解匪患,整頓稅收、金融,疏浚河渠,發展工農業生産。他主政的這幾年被稱為綏遠省在民國最好的幾年,到1937年抗戰爆發時,綏遠省社會基本安定,經濟有一定程度的恢複,財政稅收增加,居然有庫存現金84萬元,以及白銀210萬兩,這在軍閥中簡直是奇跡,而其部隊的裝備和給養,也因此保持了不錯的水平,打下了其後抗戰的戰力基礎。
由於閻錫山的猜忌,這個時候傅作義名義上是師這2個師,其實能夠真正指揮的部隊,只有他的起家部隊73師2個旅),72師他根本調不動。而他的73師,其實也只有6個團的兵力,1萬多人。不過他在綏遠搞了6個“國民兵團”,國民兵的兵力數也在1萬人以上。加上綏遠的憲兵和警察部隊,其實傅作義也是按照正規軍的標準去建設的。所以其實際兵力,大約在2.5萬人左右。
傅作義軍隊的裝備也算不得很好,不過訓練出色,其近戰、夜戰打法甚至包括官兵的意志品質,遠遠強於普通的國民黨中央軍。正是因為他有這樣的軍事才
能,帶得出好兵,1928年傅作義才能在涿州,以幾千人的一個旅,防守住了10萬東北軍3個多月的圍攻,使得傅作義一舉成名。
傅作義甚至還在有限的條件下,組織了國內第一隻的“閃電戰”部隊,他的警衛營營長王雷震,把部隊中的汽車集中起來,組成汽車隊,而且將其中一部分加了裝甲,變成了裝甲汽車,上面安裝機槍,在李思華前世的時空,堪稱為中國摩托化裝甲部隊的鼻祖。至少在那個時代的中國,有這樣的思路並付諸於行動,是很了不起的。
基於對傅作義的看重,李思華在中央軍委會議上提出,綏遠戰役,應該採取“先禮後兵”的方式,一方面我軍的2個軍,行動不變,以10萬大軍壓境,逼迫傅作義做出對西華有利的選擇;另一方面,中央應該請鄧寶山等與傅作義交情很深的人士,去勸說他選擇大義。
她提出,可以給傅作義兩種選擇:
一是傅作義改旗易幟,西華軍將對35軍進行全面升級,納入西華野戰軍序列,傅作義部官兵在自願原則下,均可以留在部隊,當然此後必然按照西華軍紀,進行全面政治思想教育,成為西華軍中的一隻。
二是傅作義讓出綏遠西部,西華需要的是包頭以及白雲鄂博礦區。這其實就可以將綏遠分為兩個部分,如果傅作義對於加入西華不甘心,那麼可以給他留下省城歸綏為中心的綏東。西華將提供傅作義部一定的武器,提升他35軍的裝備水平,李思華覺得傅作義暫時作為一道屏障,也是不錯的選擇。
至於閻錫山的晉綏軍會如何動作,李思華根本不擔心。閻錫山的晉綏軍,只要傅作義獨立出來,就剩下山西一省,她實際上認為閻錫山,都未必敢對於綏遠的事變,有任何的動作,只會加強自己在山西的防禦。
西華連下西北四省,威震全國,而閻錫山自1930年中原大戰失敗後,其實氣焰已消,能夠維持自身在山西的統治,就已經自感欣慰了。那個心雄萬丈的閻錫山已經死了,剩下的不過是條蜷縮在山西的地頭蛇而已。
在中原大戰時,晉綏軍算是全盛狀態,大約有20餘萬人,包括10個軍又4個保安縱隊,以及騎兵4個師和炮兵7個旅。失敗了閻錫山一度下野,部隊還有步兵4個軍,1個正太護路軍,3個獨立旅,1個騎兵軍和炮兵10個團,大約十幾萬人。
所以即使晉軍全軍動員,在李思華看來也不過就是西華軍2個軍的兵力就能對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