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二十世紀什麼最重要?

李思華繼續闡述:

“第三個大的産業方向,是創新科技産業,尤其是電子資訊産業。”

李思華和主席在各種聊天中,已經反複和多層面地向他介紹了電子資訊産業的重要性和光明未來。說白了,蘇聯在這個領域的一敗塗地,何嘗不是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且在這個産業中,還包含著她前世國家的一些遺憾,例如晶片,在美國封鎖後,多年舉步維艱,華為這樣本來已經走到了世界巔峰的企業,被迫又跌下神壇,只能是等待自身國家追趕上來。她希望,在這個時空,不會有這樣的遺憾。

“在我們發展電子資訊産業的道路上,有幾個爬臺階的關鍵,首先是電晶體,然後是其它的一些重要電子元器件,接著當然就是計算機,在計算機的基礎上,電子資訊産業就分叉成多個領域發展,重要的例如電子通訊、網際網路、資訊資料庫平臺等等。”

“我的打算是,在當下就開始技術積累和預研究,如果能在1939年建國,建國後即將電子資訊科技,作為科學界研發的核心三大領域之一,另外兩個領域則是原子彈及相關的核能科技,和以導彈為代表的現代軍工科技。總的目標是,保持與美國電子資訊科技進展的同期水平,甚至在區域性上超越。”

主席贊同地點點頭,說道:“到目前為止我們打的是上層建築的仗,是建立人民政府、人民軍隊。建立這些上層建築幹什麼呢?就是要搞生産。搞上層建築、搞生産關系的目的,就是為瞭解放生産力。未來生産關系是改變了,就要提高生産力。不搞科學技術,生産力無法提高。科學技術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須打好。”

李思華接下來提到了農業:

“農業的産業格局,已經比較清晰。未來只不過是將現在還比較單一的農業,徹底地擴充套件到農林漁牧。透過重點發展農業科技,實現主糧種植以外的,大量能提供各種生物資源的種植和養殖,例如淺海養殖、深海捕撈等新農業。”

“其它的産業,例如現代服務業、金融業、商貿業、物流業等,是依附於工業和農業的發展的,重點就是配套,需要建立起統一的大市場,避免地方保護主義造成的市場割裂。”

主席對於産業領域興趣很大,問了李思華不少關於具體産業的內容,尤其是關於計算機和未來網路。他感嘆地說:“未來的世界,和我們熟悉的世界相比,完全是兩個世界咯,差別太大了。人類科技的進步,確實是一日千裡,是不斷加速發展的。我們必須盡早建國呀,早建國一天時間,就多一天時間,來追趕西方。落後就要捱打,不趕上去,我們在未來還會捱打。”

李思華點點頭,說道:“確實,在我前世,有人將這段我國追趕的歷史,稱之為抓到了最後的趕超機會,因為如果再晚,後來就沒有可能追趕了。而沒趕上去的話,簡直就是現代人與原始人之間的差別了。”

接下來是教育與就業的問題。

李思華是極端重視教育的,在她的佈局和影響下,現在軍隊、黨組織、民兵組織、政府部門,對於教育都形成量化和考核機制。

她籲了一口氣,說道:

“主席,教育是個天大的問題啊,我現在只能是提出一個輪廓。城區和鄉寨應該盡量建立起幼兒園體系,將勞動力從養兒育女中解放出來,並做好幼小銜接。”

“接下來建立起小學6年、初中3年的九年制義務教育體系,這是必須列入法律的強制性教育,所有父母都必須遵循,讓所有兒童能完成初中文化水平的基礎教育。在初等教育領域,將數理化、語文政治、自然生活和基礎軍事,作為教育基礎,其它的暫不涉及。尤其是什麼外語教育,莫名其妙,我們需要那麼多懂外語的人嗎?浪費這些時間,不如集中到更適合的主課上。高中生開始學習英語,就足夠了,要好好學習外語,主要還是在大學裡。”

“接下來對初中畢業生,我有一個比較瘋狂的想法。”

主席的興趣提高了:“瘋狂?你這描述,說明不簡單,那說來聽聽。”

李思華說出她不同於常規教育思考的方向:

“我覺得,最擅長學習的30上高中;10去專業性的技術學校和中專;25加入流動性民兵組織;其餘35,本地就業,補充本地勞動力。”

“我認為,以大學為目標的高中生,有25的青少年,已經足夠,否則會産生“過度教育”的問題,多數人繼續學習的,並不是生活需要的本領,而是過多的他們未來用不上的知識。”

“從我前世的經驗看,最頂尖的研發人員,日本的比例大概是0.65,即1.2億多人口中,有70多萬的研發人員,已經是最高的比例;美國的比例大概是0.5,3.3億人口中有160多萬研發人員;歐盟的比例還低於0.5,近6億人口中有230多萬研發人員。如果我國未來能達到日本的水平,這個數字就很高了,要是有20億人口,就意味著1300萬研發人員,會超過全球其它國家研發人員的總和。”

“製造業即工業

人口中,除了戰爭期間,製造業的巔峰大約也就是15的人口,其中假設工程師的比例高達20,那也就是總人口的3,加上一些儲備和初級補充的技術人員,包括研發人員在內,佔到人口比例的5,已經是不得了的高度了。”

“所以去掉科技和製造業,其它需要高階文化知識的,即企業白領和管理人員、政府工作人員、很多社會組織,教師等等,按照前世各國的基本情況,能佔到總人口的10,也已經是很高的水平。”

“綜合來看,如果不浪費的話,每年人口比例的15上大學,已經足夠,不過為了保險,我們把這個數字,放到20的比例。預計建國初期,每年新生人口,大約會是1500萬左右,即很可能一段時間後,每年會培養300萬的大學生,這個數字肯定是足夠的。”

“我曾經向您描述過前世的大擴招,一年上千萬大學生,我始終覺得這是資源錯配,大學教育質量是明顯下降的,所謂大學生,其實已經名不符實。”

“如果將高中生的比例設定為30,就是要在高中形成競爭的學習氣氛,因為會有13的人被淘汰,只有自己優秀,才能保證上大學。淘汰下來的10,要根據他們的意願,總的原則,大約是5補充入流動民兵組織,使得這一組織吸納青年的比例,實際上不是25而是30。其餘的5,就當地就業。”

“這樣的話,未來幹部的來源,就是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大學生及更高教育水平的革命知識分子;第二部分是流動民兵組織培養出來的相當於大專文化水平基層幹部。”

“我非常重視流動民兵組織,它是大學之外的另一個巨大的教育體系,是工作、革命實踐與知識、能力教育配套的體系。這個體系比起大學來更加龐大,也更加複雜,因為它不是象牙塔,而是青年與社會接軌的中介組織。”

對於這個流動民兵組織的設想,是主席對李思華教育體系思想中最重視的部分。他認真地指出:“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我們既然要避免嚴厲的人口節育,反而必須用好龐大的人口規模。”

李思華還與主席討論了全社會的的“終生教育”體系,她認為這方面要建立兩層體系:

“第一層是大學與企業合作的,各産業領域的科學技術進階培訓學校,由專業人員兼職或專職上課,講述産業領域科技、産品、工藝、材料等方面的最新發展,讓産業領域中的技術人員,能夠不斷進步。”

“第二層是非科技領域的教育培訓系統,例如政府和企業的所有機構,都必須設有培訓部門,對於工作人員,不斷進行國家新的方針、政策、理論的培訓,進行工作領域涉及的案例、社會發展趨勢等方面的培訓和考核。企業則同樣應該保持不斷的職業培訓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