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社會主義玩不玩資本?(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104章 社會主義玩不玩資本?
李思華補充說:
“由於這種貨幣上的格局,所以未來我們會有一段比較艱難的時期,最可能的是從1946年到1955年這10年,即美國從二戰中騰出手來後的接下來10年左右。”
“我們可以比較一下經濟實力,預計到1955年美元圈的gdp大約是9000億美元,而蘇聯經互會的gdp大約是3000億美元,我們如果到1955年能有2500億美元,那麼我國加上蘇聯經互會,就超過了美元圈市場的一半以上,單單保持獨立性,是足夠了。”
“那麼二戰後的最初十年,我們實力還比較差的時候,如何保證我們的利益呢?美國肯定會對不願意加入美元圈的我國,經濟上嚴厲打壓。坦白地說,美國人對於美元的利益,看重的程度遠遠超過了其它,美國本質是金融立國的。”
李思華提出的策略,是“軟磨硬抗,區域性彈性。”她解釋說:
“在東南沿海上海到香港的沿海城市群,設立為自由貿易試驗區,即經濟特區,允許使用美元,讓美元資本在這些地區,可以發展。例如允許資本家在這些地區,以美元形式投資工業、商業和貿易,對進口産品設限,但對出口産品不設限,貿易區內可以收入美元、存款美元、支付美元。總體的策略,就是我們劃出一個小圈,加入美元圈,這是向美國的示好,讓他們以為,我們在嘗到貿易的甜頭之後,會不斷地擴大對美元的使用,先麻痺他們10~15年。”
“這對我們不是沒有好處,美元畢竟是全球僅次於黃金的“硬通貨”,在1973年石油危機以前,是直接可以和黃金之間,以1盎司兌換35美元的價格進行直接兌換的。限制進口、鼓勵出口,我們就會有順差,一方面用來進口一些,對我們還有用的工業裝置或者其它物資,另一方面,要將美元儲備始終保持在一個比較低的幅度,多餘的美元,則每年連續性地兌換黃金。”
“美國不會允許我們永遠只在小範圍內使用美元,他們會用各種方法,來逼迫我們對美元全面開放,這就需要硬抗了。總之,這是一場艱難的鬥爭,要準備好隨時掀桌子。根本的原則是,我們自己幾乎不投入資本,自由貿易區內,只有外國資本或私人資本,並且僱工,必須遵守我國的法律法規。”
“在自由貿易區之外,我們必須堅持完全使用人民幣,不允許使用和兌換美元。那麼這些區域就不對外貿易嗎?我們不必因噎廢食。”
“以物易物太笨拙了,很難進行匹配,也就很難擴大貿易。所以我們可以用一種比較聰明的辦法,即貨幣互換。比如我們與經互會之間的貿易,完全就可以採用這種形式。”
“例如,蘇聯盧布不能國際流通,他們名義上的標價是1美元兌換5.3盧布,但黑市上幾乎是1美元換12盧布,相當於1人民幣兌換5盧布左右。那麼我們折中一下,可以和蘇聯簽一個貨幣互換協議,比如說是我們借給蘇聯100億人民幣,而蘇聯又借給我們400億盧布。那麼貿易就可以展開,蘇聯用我們借給他們的人民幣來購買我們的産品,而我們用蘇聯借給我們的盧布來購買蘇聯産品。等到年底或者定期,對雙方貨幣進行結算,重新補足100億人民幣和400億盧布這兩筆資本。”
“這樣就能避免以物易物中的笨拙和不方便的地方。而且這種方法,完全不限於經互會成員國,對於其它的發展中國家,甚至是非美發達國家,都可以嘗試。原因也很簡單,我們交易對手之間,大家都缺乏美元嘛,美國雖然痛恨,但很大程度上也難以幹預。”
貨幣的內容,對於主席比較陌生,但他聽得非常仔細,也能夠理解。他站起來,走了幾步,把手中的煙在煙缸中掐掉,深沉地對李思華說:
“這也是一場長期抗戰喲,其艱難、複雜和危險的程度,一點都不下於真刀真槍,甚至尤有過之。一個失誤、一次失敗,就會有無數的老百姓遭殃,而國家的經濟也會極大受損,發展就會遭到挫折。”
“現在我們的同志,對於這個領域非常陌生,對於貨幣的認識,往往還停留在貨幣是買東西的錢、是紙幣上,這是我們知識上的一大缺點,尤其是從事經濟工作的同志們,需要盡快地補上這一課。”
“我們不但要會打軍事的戰爭,我們還要學會打經濟的戰爭,重點就是貨幣的戰爭。”
李思華點頭稱是,她的闡述轉向了從貨幣衍生而來的另一方面,即資本市場的問題。要不要設立資本市場,是更加複雜和關鍵的經濟決策。她的說法是:
“前世的我國,應該說越發展到後來,對於發展資本市場的立場就越堅定。當然,兩個時空的情況,現在已經差異很大,所以根據自身情況的抉擇才是重要的。”
“讓我們觀察在這個時空可能的選擇:如果參考蘇聯,他們是堅定地否決資本市場的,但我覺得他們所謂基於馬列主義的思想理念,只是僵化的教條主義。”
“馬列主義者對於資本市場的認識,首先必須確認一個根本的邏輯,即在社會主義時代,經濟的執行細胞,是不是還是企業?”
“這個問題的答案顯然是明確的,社會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一樣,企業仍然是經濟執行的基本細胞。”
“那麼企業靠什麼執行?僅僅是生産線機器裝置和人員嗎?人財物三樣,一樣都不可缺,除了人和物,財即資本,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企業,必須依託於資本而執行,資本就是企業的血液。”
“企業不是僅有生産,企業生産,是為了在市場上交易,我們不可能用政府,來採購企業的全部産能,再對人民進行産品分配,沒有一個社會做得到、做得好。蘇聯嘗試這樣做,但很明顯,結果就是蘇聯,幾乎只有服務于軍事採購的重工業體系,其民用産品體系,包括輕工業體系,簡直是脆弱不堪,産品粗劣,只能在國內使用,如果到國際上,那是毫無競爭力的,前世對他們民用工業的總結是,二十年如一日,幾乎沒有技術進步和改進的存在,除非國家撥發新技術和新産品,專門給一筆資金來改進。”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蘇聯的民用工業企業,最根本的就是得不到資本,他們得到資本的唯一途徑,是銀行貸款。而銀行貸款都是政策性的,需要考慮風險,除了國家計劃採購的産品訂單,他們沒有貸款的可能性,貸款還要承擔利息和債務,對於企業是一種巨大的風險。”
“既然沒有資本,誰還去考慮什麼提升質量、創新産品、拓展市場呢?一文錢難死英雄漢的現象,就在蘇聯不斷地上演。即使是其政府有意改善,幾乎也沒有可能。政府又有多少資本呢?”
“相反讓我們來看美國,在民用工業上,美國相對於蘇聯的成功,最關鍵的就是資本市場。”
“資本市場是什麼?是1年以上即長期的直接融資。”
“優秀的企業於是無需銀行貸款,可以從股票、債券等市場上獲得資金。資本市場幫助企業,完成了三大任務:讓優秀企業得到無需負債無需付息的長期資本,讓有資本的投資者能夠投資,讓市場的交易去發現價格,達成企業與投資者之間同意的價位。”
“透過資本市場,美國相當於動員和彙集起了民間的資本,然後投資於優秀企業,他們獲得資本快速成長,於是社會上逐漸發展起來一大群優秀的企業,他們創造了巨大的生産力,從而也就創造了新的巨大的資本,這是一種良性迴圈。”
“對比蘇聯,我們就可以發現,蘇聯的民間資本,除了存款,沒有別的用途,而存款後,等到銀行貸款,幾乎只針對有把握的大中型企業和國家專案,對於小型的創業企業,幾乎不可能貸款,連抵押物都沒有,憑什麼貸款?但是我們都知道,再優秀的企業,也需要從小開始生長,如果在嬰兒的時候反而沒有奶水,怎麼生長呢?銀行資金的匹配效率和寬度,是遠遠比不上資本市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