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坦克飛機與鋼鐵(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94章 坦克飛機與鋼鐵
重慶兵工製造基地,趙琪瑞是這個基地的副總師,他還很年輕,19歲到德國留學,今年剛剛歸國,不過24歲。
趙琪瑞面臨著極大的壓力,因為他實際上是重慶兵工坦克專案的總負責人,他還如此年輕,就肩負這樣的重任,壓力可想而知,可是沒有辦法,到處都缺乏人才,他已經是組織上能夠篩選出來的最合適人選了,畢竟他在德國學的就是履帶車輛設計與製造,而且從1933年起,就被組織送到德國亨舍爾父子公司(hensche und sohn)及克虜伯公司,邊學習邊實踐。可以說,他是看著後來德國大名鼎鼎的“虎式”坦克成長的過程而自我成長的。
早在1931年,李思華就已經安排安華集團的德國分部,與亨舍爾公司,簽署了聯合研製小體積而大功率的發動機的協議,其實就是坦克發動機。實際上就是亨舍爾研發,安華出錢並獲得技術和生産線。這比歷史上在1935年亨舍爾得到德國政府資金支援後,開始的研發,早了整整4年。
不過,安華否決了亨舍爾的汽油發動機計劃,而是要求研製具有多氣門技術的12缸v型柴油發動機和使用鋁合金鑄件,這是後來蘇聯t34坦克的經驗,這樣的柴油發動機,故障很少,而且重量很輕,有利於坦克連續作戰。如果是德國自己,是不會考慮用鋁合金鑄件的,還是因為缺乏原材料。
同期,安華也與克虜伯公司簽約,研製搭載的火炮和相關彈藥,目標是75毫米錐膛炮,使用鎢合金身管和炮彈。這是一種特殊的選擇,因為國內的鎢儲量不錯,而且在雲南就有部分,足以滿足抗戰時的鎢合金需求。這樣的火炮,其實不管是德國還是日本,都無法使用,因為缺乏鎢合金。
這使得西華的重型坦克可以僅用75的炮管口徑,其穿甲威力卻超過歐美主流的88口徑。而炮管口徑下降,就意味著坦克的全重下降,現在這輛主戰重型坦克的全重,只有32噸,說是重型,不如說是中型,比較適合國內比較崎嶇的大部分地形。而如果使用88主炮,坦克全重就至少要達到41噸。
所以,現在這輛坦克的資料是:全重32噸,裝甲正面厚100毫米,側面厚60毫米,最高時速每小時40公裡,搭載的錐膛炮,可以在1400米距離上擊穿100毫米的裝甲。這樣的坦克,在北方碰上日本的那些豆丁坦克,自然是虎入羊群,是壓倒性的優勢。甚至可以說,其威力還遠超德國初期的“虎式”,尤其是避免了虎式發動機故障頻頻的大弱點,而且減輕了至少4噸的全重。這型坦克,在西華被稱為“猛虎坦克”。
為了避開英法對德國的制裁和監管,1933年10月,雙方還聯合在緬甸修建了坦克試驗場,對樣車進行了長達一年多的各種試驗,不斷改進。到1934年底,這輛坦克終於堪用了。當然,還在不斷繼續改進完善。
李思華擔心希特勒行為的不可測,所以已經催促盡快實現全部生産線、工藝和技術轉移,尤其是發動機。本來中型和重型坦克,是計劃在未來的包頭和陝西建設大規模生産基地的,不過現在的選擇,是先在重慶兵工,搭起一條較小規模的生産線,先實現年産1000輛的生産能力。趙琪瑞就這樣被“趕鴨子上架”了。
就算是“小生産線”,其實規模還是很大,包括了坦克總裝廠、車體炮塔鑄造廠、坦克機械零件加工廠、坦克炮廠、坦克發動機廠、炮彈廠、光學儀表廠以及後勤服務設施。
坦克生産的車間是很簡單的,就是搭起空曠的大廠房而已,不到大半個月,就已經完成。真正等待的,是電力,目前的柴油發電機,只是臨時用電,無法用作生産的,電力的供給,還是要依靠在附近正在緊急建設中的火電廠。交通建設也在加急中,公路和專用鐵路,都已經開工。全部配套的完成時間,上級只給了7個月,一切都要求是戰時的效率。
主要的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已經從原來在海南的輕型坦克廠調來,當時工人就是超配的,提前進行了培訓教育和操作訓練,又補充了大批今年的技術學員和新工人,正在進行培訓,尤其是焊工,焊接工藝和水平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坦克的質量,工廠對於這一塊極為重視。
組織為趙琪瑞配了一個大約50人左右的高層管理和技術團隊,除了不到10名的類似他自己這樣從德國留學回來的人以外,大部分是這幾年在美國專家的培訓下成長起來的工程師。
團隊其實不弱,但大家的經驗確實不足。所以這些日子,大家幾乎拼了命,對工藝和生産做著準備,焊接、組裝、去應力、水密封試驗和表面處理等等,每一個環節,都在檢查著最後的設計。前兩天,裝置終於開始批次到達,整體安裝工作全面展開,趙琪瑞這兩天累得嗓子都有點啞了。
不過他的精神非常興奮,學成歸來,馬上負責如此重要的專案,簡直就是老天爺的好安排。他想著,李書記李思華)說,一共要建設包頭、陝西和重慶三個坦克生産廠,到19000輛,到1938年突破5000輛。想到這些數字,
他內心就充滿了力量,這就是大國的國力,用我們的“猛虎”,幹死那些小日本!
成都青羊黃田壩,飛機製造基地的大工地上,塵土飛揚。
卡車司機田春華眼前的建材堆積如山,他回過頭望去,連綿不絕的卡車隊,還在將各種建材運到現場。
這就是大建設,幫著卸完貨的他,擦了一把滿臉的汗,出神地端詳著倉庫牆面上的宣傳口號:“祖國終將選擇那些忠誠於祖國的人,祖國終將記住那些奉獻於祖國的人。”
據說這是李書記李思華)親自為成都飛機製造基地提寫的標語,在現場好幾個地方,他都看到了這條標語,每次看到,他心裡就有種自豪。
成飛的首要任務,是實現與德國聯合研製的bf109戰鬥機的技術、工藝和生産線的轉移,在1937年前實現對這款飛機的仿製量産,目標産能為每年1000架起步。在西華內,bf109被稱為“應龍i型”。考慮到日本在1940年前,零式的總量不過是300架,而且只裝備海軍航空兵,即使日本將之用到大陸作戰上,如果能有1000架應龍,就會形成壓倒性的産能優勢。
實際上,應龍i型對標的是歷史上bf109的f型,即著名的“弗裡德裡希friedrich)”,相對於早期的bf109型號,最大的改進其實就是發動機,在1931年安華與戴姆勒賓士簽約,就要求跳過1100馬力,直接要求最終必須提供1300馬力的引擎,為了將大馬力發動機的功能充分發揮,還要求巴伐利亞飛機廠,增加了副翼和簡單襟翼的設計。
bf109是著名的梅塞施米特設計的,在整個二戰期間,都是最好的戰鬥機之一。李思華最期望的,是用應龍i型戰鬥機,與貴州飛機製造基地生産的ju87斯圖卡俯沖戰鬥機代號赤龍)和ju88戰鬥轟炸機代號飛龍)配合起來,形成對日軍的“掩護轟炸”戰術,應龍i負責掩護,與日軍戰鬥機纏鬥,而赤龍和飛龍則負責轟炸日軍重點目標,從而形成充分的空中火力優勢。
無論是飛機還是坦克,都是二戰中最重要的尖端武器,而這個時候,對於西華來說,最好的技術來源就是德國。此時的美國,在這方面還落後於德國,也不夠重視,歷史上,美國的這些武器,要到二戰後期,才透過深厚的國力和科研技術,逐漸趕上德國。
應龍i的技術優勢,除了發動機功率大帶來的載彈量增加,以及滯空時間長以外,其全罩式座艙、可縮回起落架、全金屬製造的機身與機翼等技術,都是當時最新型的,效能遠遠超過了日本最新的零式戰鬥機,單單是應龍使用的高強度薄鋁板和精密壓鑄件的水平,就遠超日本住友金屬的輕質鋁合金50嵐金屬。整體上,應龍i型是適合採用“打了就跑”戰術的高速戰鬥機,最大飛行速度高達710千米每小時。
為應龍配套,還專門研製了對付日本零式的穿甲燃燒彈,這種炮彈非常容易穿透零式的鋁合金蒙皮,並引燃整架飛機。這是日本産品的一貫特點,為了節省材料,總是“薄皮大餡”,但皮太薄,就很容易被擊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