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西南發展大局(一)(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89章 西南發展大局一)
李思華正在給計委發展計劃委員會)和經委經濟貿易委員會)的同志們培訓,他們正在細化整個雲貴川與緬甸海南協調的發展規劃。隨著根據地的擴大,李思華不可能靠自己一個人的腦袋,來完成整體的規劃,她一直在有意識地培養計委和經委的同志,因為他們是中央的經濟管理部門。
今天的培訓,很多原蘇區的領導幹部也都來旁聽,他們現在也感到了學習的壓力。李思華隨便一眼掃過去,就看到了陳雲,還有抵達西華後一直很沉默的鄧小平。李思華淡淡地笑了笑,開始了她基於西南整體規劃的培訓。
她首先講的,是發展的邏輯和次序問題。
進行國家級的經濟發展規劃和計劃,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你有什麼本錢來發展,就像一個商人,最起碼都要知道自己的人、財、物在哪裡、有多少,才可以進行自身下一步的計劃,在人、財、物之上,還有一個市場,做什麼生意不需要市場呢?
對於國家來說,人就是人口。我們知道,海南現在有約400萬人,緬甸現在已經移民超過1000萬,加上原居民500多萬,總數就是1600萬。新的解放區,雲南估計是1700萬,貴州估計是1300萬,四川含西康在內估計是6000萬。根據地的總人口,大約已經達到了1.1億人,雖然我們還只是解放了全國的一小部分地域,但解放區的人口規模,也已經堪稱大國,所以規劃和計劃,都必須以大國的邏輯來進行。
人口是最重要的資源,我們為什麼將四川的攻略提前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要獲取大量人口,才能夠進行大國戰略,未來我們才有對抗和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可能。注意,日本的人口是7000萬人。
財就是財政和資本。要進行建設,沒有資本不行。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要錢。錢從哪裡來呢?
歷史上,歐洲列強,是靠掠奪他國和殖民,從其它地方搶過資本和資源,來發展自己的國家,英國是最典型的,日不落帝國嘛,而美國就是在印第安人的屍骨之上,掠奪了美洲最肥沃的地域,獲得了發展的資本。
對外掠奪不夠的國家,就要靠自己的發展積累資本。例如蘇聯,它繼承了沙俄的廣大土地,沙俄學著歐洲,掠奪了很多國家的土地,例如從我國。但是其資本並不多。所以蘇聯現在的工業大發展,是採用了“工農業剪刀差”的方法,工業發展靠掠奪自身的農業,即工業剪農業的羊毛,透過將農業人口的收入壓低到最低,剝取幾乎全部利潤,來投入工業發展。
蘇聯能這麼做,這是共産體制的組織優勢,所謂“集中力量辦大事”,農業利潤集中投入工業發展,使得蘇聯得以獲得工業化的基本足夠的資源。
但是,這樣做的後患非常大。為什麼呢?
因為長期下來,農民滿腹怨氣,一年辛苦到頭,還不一定能吃飽飯,其實他們的生活,比起過去的“農奴”,改善真的很大嗎?蘇聯採用大農場的方式,將農民和農業集中起來發展,其實依靠的還是拖拉機為主的機械化,來提高農業生産效率,其農場工人即農民的積極性,是完全不存在的。
所以蘇聯的體制,是完全不可能得到農民支援的。也正因如此,他們所謂就是代表工人階級,在他們國家,確實是完全正確的,因為根本不可能也根本不代表農民。
對比這些國家的歷史經驗,我們就可以發現,中國的發展,非常難,最難的就是缺乏資本。我們的信仰,讓我們不能去掠奪他國,而且我國現在還很弱,能掠奪誰呢?內部呢?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是農民,如果內部用工農業剪刀差的方法,工業剪農業的羊毛,來獲得發展資源,那麼農民就要長期處於貧窮的狀態。
如果是這樣,那不就變成了一種新的剝削嗎?這是少數城市工業階層對多數鄉村農業階層的剝削。這是我們革命的初衷嗎?
說到這裡,陳雲和鄧小平他們都聽得入了神,這是他們從來沒有思考到的盲區,完全是開啟了思想的一片新天地。
然而,不管怎樣,還是必須解決資本問題啊。所以我們現在採用的,是兩手抓,盡量平衡的方法。
一手是對外的金融掠奪,西方帝國主義軍事和經濟掠奪我國,我們也利用西方的金融規則,更利用西方爆發大蕭條經濟危機市場動蕩的好時機,獲得了初始的發展資本,我們今天的工業基礎和軍事基礎就是這樣來的。不過這一手是有時效性的,美國終究會對我們越來越瞭解,早晚會終結掉我們從他們那吸血的隱秘管道。
另一手還是對內,主要是消滅剝削食利階層,獲取他們的資本,作為原始發展資本;
第二盡量地“去中介化”,透過組織起全國性大規模低成本的流通和運輸體系以及交易平臺,將城鄉之間的貿易流通成本盡量壓低,使得商貿上的中介費用,即西方經濟學所說的中間費用或交易成本最低。本質上,是壓縮商貿即商業的利潤,來為工業和農業保留更多的利潤。
第三是為農業保留部分利潤,必須保證農業有長期穩定發展的基本資本。除了在大規模戰爭時期,需要集中
全部財力的時候,和平的時期,必須堅持農業得到資本的支援。有少量資本的支援,農業就可以進行多元化的發展,從而最終反而為工業提供更多的資本和物資。
這就是新時代的“無農不穩、無工不強”,但我們不要“無商不富”,這種“富”,是在掠奪他人的基礎上實現的,要來幹嘛?
這樣會影響工業的快速發展嗎?短期當然會影響,所以我們現在是盡量用對外的金融掠奪,來補充短期資本的不足。但我們認為,長期而言反而對於工業有加速的作用,道理很簡單,農民更富,才能消化更多的工業品,擴大工業品市場的規模,根本上,市場才是最珍稀的資源。而且,農業獲得資本,得到多元化的發展,提供了工業更豐富的生産資料,從國家的角度,是稅收的多元化,最終反而能為工業發展提供更多的國家資本。
這就像是養小雞,如果剝奪掉農業的利潤,就是雞才長大就殺掉吃肉;而供給農業利潤,就是雞長大了讓它下蛋,每天都有雞蛋的收入。
說完了財,我們再說“物”,物就是資源。
從國家的角度,重視的是生産資料,生産資料又分為自然的和工業化生産的兩大類。除了土地以外的工業生産資料,自然的大致包括能源、礦産、農林漁牧原料,工業原料則是用自然資源加工而成的半成品,例如鋼鐵、銅料等。
能源,現在包括石油、天然氣、煤炭、電力這4大類。其中石油越來越變成是最重要的能源,我們的裝甲車、坦克、卡車運輸等等,都是汽油機或者是柴油機的工具,必須有足夠的石油,才能保障這樣的體系。天然氣對於我國暫時還是主要用於化工和化肥。煤炭短期是最重要的,大家都知道煤鋼化綜合工業體的邏輯了。電力則是能源的一種進階,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電能則透過電機,實現廣泛的功能。所以能源的規劃,短期就是石油、煤炭、天然氣和電力這四大系統的規劃。
礦産最重要的當然是金屬礦産,鋼鐵的重要性就不必說了,銅料,是製造子彈、炮彈必不可少的,重要性差嗎?如果硬要有個排序,那麼大宗的包括鐵、銅、鋁、鉛、鋅、鎳、鎂,這7種是最重要的,而合金鋼的發展,使得鎢、鉬、鉭、鈮、釷、鈹、銦、鍺等稀有金屬變得越來越重要。至於貴金屬,金、銀、鉑等,那直接就是錢。基本上,沒有一種金屬,是沒有用的,全部都是國家重要的基礎戰略資源。
在能源和礦産的基礎上,才有大工業體系和其它工業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