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湘江戰役二)

劉建旭拼命求救的資訊,被迅速傳到了指揮中央軍總共9個師的總指揮薛嶽那,以及在劉建旭背後的第二縱隊中央軍5個師)指揮吳奇威那裡。他們在震驚之餘,立即加快了從東安南下的行程,準備和西華軍碰一碰,不能讓西華影響剿匪的大局。

他們也電報向蔣介石彙報了戰局的變化,蔣介石在氣得兩眼發昏的同時,也暗暗心驚,他的首席幕僚和智囊楊永太,曾向他建言,認為西華軍的“社會主義”政治主張與主張的馬列主義,本質上是吻合的,兩者必然有密切的關系,也許屬於兩個不同的系統而已,現在則有合流的風險。應該說,楊永太基本上說出了現實。

蔣介石嚴令薛嶽,必須救出劉建旭,他的擔心是,如果湘軍這個師完蛋的話,也許何健就會中途抽手。在前期何健調走兩個師的時候,他雖然大發雷霆,但何健也是頂著他的壓力,堅決調走了兩個師,去防衛西華軍。畢竟何健並非他的嫡系,而是地方軍閥,雖然想討好他蔣介石,卻絕不會完全遵從他的意志的。軍隊就是這些軍閥的命根子,何健一共就只有5個師,如果完蛋了1個,那麼對其的震動可想而知,也許接下來,就會陽奉陰違了。

其實西華軍只用了1個師包圍劉建旭餘部,其用意無非是將劉作為一個“呼叫訊號臺”而已,以此逼迫中央區南下。西華軍的其餘6個師,則直接沿著湘桂公路北上,向著中央軍席捲而去,準備以此一戰,震懾所有參與湘江戰役的常軍及其它軍閥。

11月29日,兩軍在紫溪附近遭遇,中央軍迅速列陣成為東西兩翼,以東翼為拳頭,而西翼試圖包抄,他們對於自己的戰力還是很自信的。但是事實馬上給他們以巨大的打擊。

中央軍兩翼的結合部,被西華軍用重炮遠端轟擊,開啟了缺口,至少兩個師強硬地插入缺口,將中央軍的左右兩翼隔開,而其餘4個師則分為兩股,分別東西包抄,對中央軍的兩翼都形成“圍三缺一”的包圍格局。

吳奇威意識到敵軍兵力非常雄厚,彙集情報,已經出現了6個師的番號,這使得他方寸有點大亂,他冷靜下來後,命令東西兩翼,抵抗住敵軍從四周的圍攻,集結重兵,打通中間被割斷的地塊,以使全軍合攏。同時,他急促地將情況彙報給薛嶽,並要求空軍支援,對敵軍陣地進行掃射當時轟炸還做不到)。

然而他這種“對攻”的策略,很快變成了全面防守,而且守得非常艱苦。因為敵軍的炮兵火力至少是他的10倍以上,而且精於測位,他的炮群很快就被敵軍遠端重炮集火,短時間就損失大半。

而且敵軍的“輕武器”配備,也完全在他部隊之上,大量裝備了迫擊炮、擲彈筒、重機槍,甚至是單兵,也有非常多的輕機槍和卡賓槍,單兵火力對於中央軍,完全是壓倒性的。

對方的步兵打得很有章法,都是小組作戰、火力配套,吳奇威麾下最精銳特務營的營長,就向他彙報過,認為碰上了前所未有的硬點子,對方從火力到戰技,都超過了中央軍。

空軍的襲擊也完全失敗了,西華軍的6個師,攜帶了2個高炮團,超過200門高射炮。因此當國民黨的幾十架飛機到來,剛剛開始降低高度,密集的高炮發射,就在空中爆開了朵朵煙雲,至少超過10架飛機被擊落,剩餘的趕緊拉起高度,根本不敢再執行任務,直接逃跑了。不過,這一次短促的防空戰,在後世被稱為國內第一次的“立體戰爭”。

所以很快吳奇威就開始準備撤退,向薛嶽也拍發了電報彙報,當面之敵強橫無比,我軍並非敵手,若不撤退,恐有全軍覆沒之憂。

吳奇威的電文,無論對於薛嶽還是蔣介石,都是當頭一悶棍,他們冷靜下來後,都同意了吳奇威撤退的要求,中央軍的兵力是寶貴的,現在對於西華軍的事前判斷,既然完全錯誤,就應該全力保全實力。

確實西華軍並沒有能實現對吳奇威的全面合圍,兵法上說“十則圍之”,西華的兵力還沒有達到如此懸殊的地步。不過當吳奇威部全面撤退,更痛苦的事情接踵而來。

西華軍裝備了大量卡車,在追擊的時候,打頭的就是裝備著重機槍的卡車,邊開邊向中央軍掃射,兩條腿如何跑得過四個輪子?這導致大量中央軍士兵被射殺,其餘的為了躲避,都從公路上向兩側逃跑,這一跑,就導致了中央軍的全軍潰散,軍官們已經約束不了部隊了。

吳奇威們坐著少量的卡車逃跑了,但中央軍計程車兵們只能靠兩條腿,潰散後,面對像一把扇子一樣,以公路為軸席捲過來的西華軍,只能是要麼拼命逃跑,要麼直接投降。很多當時跑出去的,最後還是沒能跑得了,因為卡車已經載運部分西華軍,到中央軍撤退方向的前面,再回頭合圍。

所以等到西華軍結束追擊,吳奇威在東安收攏潰軍的時候,他黯然地發現,他剩餘的軍隊,已經只有七八千人了,其餘的幾萬人都不知下場。而劉建旭的電報訊號,這個時候早就滅了,結果不問可知。

吳奇威這個時候還不知道,在桂黃公路光華鋪附近,由桂林出兵向興安方向追擊紅軍的桂軍第15軍,也遭

到了非常類似的打擊,時間還比他這裡早半天。

桂軍的總指揮是夏偉,他指揮桂軍15軍和7軍一部,在遭遇西華軍的2個師後,很快感覺到不對,西華軍的火力太強了,剛一交手,對方的重炮就不斷轟擊桂軍3個師之間的結合部,似有分割包圍之嫌,而步兵接火,更發現火力遠遠不及,所以夏偉立即決定撤退。

在撤退的時候,他們同樣遭到了重大的打擊,不過夏偉的情況比起吳奇威來好很多,因為他撤退的決心下得很快,而且桂軍擅長翻山,利用地形的本領,比中央軍好得多,所以等他撤退完成的時候,其編制還大致完整,但損失的總兵力也超過了3000人,要知道夏偉這只部隊總共才1萬多人。

中央軍和桂軍兩邊的緊急電報,分別報告到了蔣介石和李宗仁白崇禧這兩邊,讓他們都大為震驚。震驚的地方主要是三個方面:

一、西華繼佔領雲貴兩省之後,大舉進攻四川,表現出吞併大西南的雄心壯志和強大的實力。此時已經知道劉湘、劉存厚、楊森三位軍閥都已兵敗,而田頌遙也已經搖搖欲墜,僅剩劉文輝和鄧西侯兩位支撐四川軍閥的大局。不料西華在進攻四川的同時,居然還有強大的軍力,進軍黔湘和黔桂邊境,其實力,實在可怖可畏。

二、西華此舉,明顯是為了接應中央蘇區人員的逃跑,聯想西華號稱社會主義的民主政府,其與關系必然極為密切,西南赤化,恐將不免。

三、西華的武器裝備及火力,遠在民國各系之上,甚至包括中央軍在內,此時都遠所不及。無論是吳奇威還是夏偉,對於西華軍武器和火力的描述,都大量用了類似“火力之強前所未遇”、“重炮數量在我軍幾十倍以上,且多為遠端,在我炮兵射程之外”、“所遇敵軍,精銳無匹,火力遠強於我軍,且戰鬥意志和戰術能力極強”之類的描述,受到教訓比較深刻的吳奇威,甚至認為西華軍,絕不遜色於此時日軍的主力師團。

蔣介石繞室徘徊,他這一次居然沒有去電薛嶽和吳奇威,斥罵責備。是因為他自己意識到,西華恐怕是民國前所未有的大敵,其實力之強,可能尚超越了桂系,更不要說目前幾乎走投無路的共匪了,對付西華,只能是從長計議,對方一次效能夠幾乎殲滅中央軍5個師,而且這可能只是對方實力表現出來的一小部分。如此大敵,此時責備前線將領又有何用?需要打聽清楚西華的底細,集結全黨之力應對。

他也清醒地意識到,湘江戰役,恐怕難以收取全功了,西華不可能沒有安排接應共匪,而以西華現在顯露的戰力,現在的追軍難以匹敵。不過他們現在沒有渡過湘江,只能是讓追軍在湘江西側,盡量打擊共匪,能幹掉多少算多少,同時還要防範西華軍渡過湘江的可能性。此役之後,暫時守住湖南才是最重要的。

蔣介石將思考後的決定發給了何健和薛嶽,命令他們調整部署。

李宗仁和白崇禧,兩人為此彼此拍發了一夜的電報,溝通此事。

兩人都認為,西華已經登上了民國爭奪天下的舞臺,而且現在表現的實力極強,當者披靡,桂系不能去擋在前面,給老蔣當替死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