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湘江戰役(一)(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84章 湘江戰役一)
李思華做出決定後,也不由得有些悵然。在她的決定下,長徵這部人類光輝的燦爛史詩,才開個頭就要終止了,那些精彩的戰役、那些不屈的意志、那些人類在絕境中展現的信仰和堅忍,也許就看不見了。包括主席那些長征途中精彩的詩篇,還會有嗎?例如她最喜歡的“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好一會,她才從情緒中擺脫出來。不管怎樣,同志們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長徵的奇跡不再有了,但是在未來革命的征途中,新的傳奇、新的奇跡,必然還會發生,同樣會永遠震撼人們的心靈,留下歷史上不朽的光輝。
她想好了以後,召開了高層軍事會議,假說得到可信的重要情報和通知,中央蘇區紅軍正在突圍,全部8萬餘人計劃將於11月下旬,在廣西全州和興安一線,渡過湘江,我們必須在湘江接應到這部分同志,因此必須有一個大的軍事計劃,她計劃動用10個師,因為根據情報,屆時可能會有25~30萬人的主力部隊,追擊紅軍。
曹子卿和徐向前等,雖然對於這個情報很詫異,但也沒有多想,李思華一向有機密情報來源,他們都是知道的,幾位高層軍事領導,會同參謀部的人員,對於計劃進行了詳細的規劃。
最終形成的計劃是,計劃接應的部隊需要繞行,本來最近的路線是透過黔東南,直達廣西全州及興安的湘江一線。但這條路線上,黔東南全都是大山,目前尚未進行道路的修築,所以無法攜帶重武器,也就難以形成很大的火力優勢。
為了保證對敵軍的火力優勢,需要繞行湖南。計劃我軍彙聚到貴州的銅仁,然後從銅仁急襲湖南懷化,這條路是黔湘之間的主要通道,道路寬敞。
攻下懷化後,留下兩個師,做出攻擊湖南平原、即邵陽一帶的動作,將湘軍的注意力,吸引到邵陽區域,主力則貼著湖南平原南下,透過洞口、武岡、新寧,直抵全州和興安。在這條路徑上的重要關口,都要留下一部分兵力,作為撤退接應。
這樣綜合考慮,參謀部為穩妥,建議再增加2個師達到12個師的總兵力,形成屆時退路上,是懷化2個師、洞口、武岡、新寧沿線4個師,總計6個師接應。而6個師10萬人,直抵湘江東岸,建立強大的炮群,和準備大量船隻,就足以接應突圍中的紅軍。
李思華同意了這個意見,但她不想動四川的攻擊兵力,而是從緬甸又抽調了2個師。最後議定,以徐向前率部入蜀,而由曹子卿執行湘江接應戰役。說實話,對於湘江戰役,她不覺得軍事上難度很大,顧慮的還是政治,所以讓曹子卿帶兵,她最信任的還是曹子卿,這只兵力的統帥,必須是不會顧忌此時的“中央”,必須是能堅決執行她命令的人。
曹子卿的接應部隊,還配備了10萬人的築路隊伍,並攜帶大量的鋼架水泥等建材,因為實在對於沿途道路,是沒有太大信心的,隨時都可能需要搶修道路。
命令下達,在貴州的西華大軍,立即發動了起來,11月3日,兵分兩路,一路入川,一路進湘。
此時的湘軍,已經不是清末和民國初年、那隻叱吒風雲的湘軍了,早年湘軍勁旅,大多參與北伐或國內軍閥混戰,被消滅的消滅,被改編的改編了。到1934年何建主政湖南的時候,所部的編制只有五個師、一個警備旅、一個獨立旅,加上兩個獨立縱隊,一共四十個團。而湘西的陳曲珍,手下有九個團,其他的雜牌軍,也有四個團兵力。整個湘軍只有53個團的正規軍,只有川軍兵力的四分之一,而且戰鬥力也一般。
此時湘軍主力劉建旭部正在圍追紅軍的途中,五個師已經全部出動,都是三旅六團制的乙種師,計有第16師、第62師、第63師全部的18個團、第19師的2個旅4個團、4個補充團和3個保安團,總兵力共29個團接近10萬人馬。所以,這個時候的懷化,是極為空虛的。
真正的大敵,當然是李宗仁主政的廣西,由湘入桂後,遇到桂軍,無論是兵力還是戰鬥力,都可能遠在湘軍之上。
桂系對於湘江紅軍的進攻,出動的兵力不大,大約11個團2萬人,主要是、44、45師),以及第7軍24師的三個團和一個獨立團。兵力不大,其實李宗仁,並不願意為圍剿紅軍而全面動員,當時李宗仁號稱在廣西編練了200個民團。這2萬人戰鬥力還是不錯的,歷史上這2萬多人,使得紅三軍團損失超過了4000人。
所以,我們重點要預防的是,當我軍由湘入桂後,桂系會不會像被針蜇了一樣地跳起來,大舉出動?所以時間要把握好,不可太早,不可太晚,盡量將接應和撤退的時間減少。
11月7日,我軍輕取懷化,全部守軍,僅有一個保安團,何健確實把當時幾乎湖南所有的兵力,都拉過去圍堵紅軍了。
攻佔懷化後,我軍順勢南下,拿下了中方和洪江,在黔湘邊境,做出了大舉進攻湖南的態勢。
何健很快得到了訊息,這讓他非常震驚和苦惱,因為現在他對於西華的實力
和來龍去脈,這些民國人物,基本上還是一頭霧水,沒有太多認知。而沒等他反應過來,新的訊息是11月10日,西華軍又攻下了洞口和武岡,同時大有接著進攻邵陽的態勢。
這下子,何健完全坐不住了,從邵陽、婁底到長沙的湖南平原,是湖南的膏腴之地,他統治湖南的核心區域。於是他急令劉建旭,從圍攻紅軍的5個師中抽出2個師,急赴邵陽防守,同時要求盡快完成圍殲紅軍,好全軍回援。他擔心西華,是沖著整個湖南省而來。
11月14日,西華軍攻取新寧。這個動作在15日被何健知道後,讓他有點警覺。西華軍想幹什麼?新寧在湘桂邊境,不具有戰略意義。但新寧已經很接近湘江,西華不會和勾結起來了吧?但是權衡之下,他又想,也許只是偏師一部,重點可能還是邵陽。劉建旭的2個師,已經抵達邵陽,開始組織防線,這讓他心定了一些。
實際上,西華軍在發現湘軍的抵抗微弱後,除了在已佔領地區留下4個師保障後路外,其餘8個師都逐漸彙集到了新寧。此時新寧的戰略意義是,由此到廣西境內,無論是興安或者全州的瀕臨湘江的任何一點,直線距離都在80公裡以內,也就是說,西華軍可以保證,在一天的時間內趕到湘江東岸,接應紅軍。現在,他們就等待還不知道具體時間的紅軍抵達日期了。
前出的特種部隊,已經潛入了廣西的全州和興安境內,對於湘江兩岸進行詳細的地形瞭解,並先接應小股部隊,進入潛伏區域,準備到時候接應大部隊的急促進駐。另外一個重點,就是在湘江東岸,以各種方式控制大量船隻。整體上,雖未正式攻入廣西,但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全州和興安滲透成破網,隨時發起大行動。
湘江的寬度並不大,大約在110米~1000米,紅軍選擇的渡口,寬度正常不會超過500米,對於西華軍攜帶的重炮來講,部署在渡口江邊5公裡外,都足以控制湘江兩邊的江岸。
此次接應的重點還是使用炮群,總共攜帶了600餘門射程10公裡以上的重炮,從全州到興安的江面,總長度不過50公裡左右,平均每公裡,都可以部署12門重炮以上。不過當然不會如此佈置,而是需要知道紅軍渡口,然後在其東岸附近集結,如果有3個渡口,那麼每個渡口可以集結200門以上的重炮,直接隔絕敵人湘江西岸的主力,或者是部分從湘江東岸追擊的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