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經濟組織的模式和限定(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76章 經濟組織的模式和限定
無論是李思華,還是馮百駒等同志,都清醒地意識到,在建立起緬甸根據地後,治理複雜的程度上了一個大臺階,緬甸根據地的面積超過海南的10倍,而人口現在是3倍,未來將是5倍以上。實際上,緬甸就是未來全國省級區域治理的試驗田。
尤其是經濟建設方面,大量的同志沒有經驗。因此,在與同志們反複磋商後,李思華對於緬甸當下的經濟組織建設和經濟組織管理做了重要的講話,形成了新的指導檔案,不僅適用於緬甸,而且在海南也要據此調整。李思華對新政策的主導思想大致如下:
我們需要建立起一套高效而公平的經濟組織建設和管理的體制體系。整個體系分為3個層面,即要理解體制設計的原理,然後堅持體制設計的原則,最後則是執行體制的機制。
理解原理,就要先理解2個問題,即公有制與私有制的關系,以及對利己主義的利用和約束。
我們的同志很容易有一種簡單的想法,經濟組織的細胞是企業,那既然革命是建立公有制為主的經濟體系,那我們所有的企業都是公有制不就行了,為什麼還要保留肯定有剝削性的私有企業呢?
關於公有制的革命理論是一種哲學,哲學則是關於定義邊界的學問。公有制也有它的邊界,它不是萬能的,實際上,至少在現在的現實中,其缺陷和弊端並不容易克服。
如果我們採用完全的公有制,實際上連貨幣都不必有,只要內部有一套産品和物資交換機制就可以,但這樣的結果,一定是一潭死水,難以面對科技不斷改變世界的現實。
公有制企業是偏向於強調公平的,公平與效率往往是一對矛盾,並不容易做到平衡。在公有制企業內部,一定的平均主義是難以避免的,這就可能造成懈怠和大鍋飯,造成管理層個人的奮鬥精神不足,不做不錯、做了多錯,不敢冒險,不敢對於不確定性的創新去投入,導致企業的競爭性不足。國有資産的保值增值,成為了唯一最重要的考核指標,而不是創新和發展,尤其是那種最重要的“顛覆式創新”或者叫“破壞式創新”,很難發生在公有制企業。公有制國企的領導,怎麼可能去摧毀自己原來的生産基礎,而卻賭博創新呢?
我們當然會用各種管理方法和激勵機制,去改善和完善公有制企業的公司治理。但要注意,由於先天性的偏向公平,只能改善和完善,卻無法做到根除所有的弊病。
所以我們還需要一些偏向於效率、創新和市場競爭的企業,在公有制企業內,我們會設法創造一些偏向效率創新和競爭的企業。但我們還需要更廣泛的民間和私人企業加入進來,同志們都聽說過“鯰魚效應”,民營企業就是社會經濟組織上的鯰魚,透過它們的競爭和發展,啟用整個社會經濟,倒逼公有制企業的發展。
對民營企業的利用,其實根本上就是對利己主義的利用。我們在以往的教育中反複強調,利己主義不是壞事,絕對的完全的利己主義才是惡。
幾乎是所有的同志都可以捫心自問,自己參加革命,最早是沒有利己主義動機嗎?多少出身貧苦的同志,其最初參與革命的動機,就是眼看著自己和家人生活困苦、朝不保夕,而那些地主老財窮奢極欲,靠著剝削,享受著人上人的生活。所以自然會産生疑問:憑什麼自己要忍受這樣的剝削和生活呢?這就是最早最原初的利己主義革命動機——要透過革命,打到地主老財,改變和提升自己的生活。
所以追求財富,幾乎是絕大多數自然人,作為一個社會人,思想本能上的渴望。當然如果覺得財富這個詞,對於革命同志太刺耳,那麼換成“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是不是就順耳多了?
民營企業的優勢,就是對利己主義的利用,更有效率。民營企業的創始人,他們多半因為對於財富強烈的追逐,從而願意尋找一切市場機會,願意使用新技術提高生産效率,願意冒險和創新。這種“賭徒”一樣的精神,確實很難在公有制企業內形成,這就是所謂的“企業家精神”。
所以,民營企業有必要存在,我們要做的,是利用和激勵它們的創新性和高效率,而要防止的,則是它們對底層人民的剝削壓迫和對人民體制的腐蝕。
公有制企業和私有制企業的搭配,基本上是公有制企業傾向於掌握生産資料和戰略資源,掌握關系國家和人民安全的戰略科技,創造低成本高覆蓋的平臺,例如全國的鐵路網和通訊網,利潤上則必須服務和補貼底層人民。而私有制企業,則應該是追逐最新科技、新商業模式、創新消費品等方面,彌補民生不足,和創造國家新的科技突破方向。
所以,原理就是這兩個,彌補公有制的缺陷,以及利用利己主義的激勵。
知道了原理,我們就可以定義經濟組織的原則。
以美國為例,其經濟組織即企業的原則是,沒有上限,下限很低。所謂沒有上限,是他們充分鼓勵利己主義,資本家創立企業賺到的利潤,支付薪資和稅收後,都屬於資本家,資本家能做得多大,就有匹配規模的財富。下限很低,則是不限制剝削,在大蕭條經濟危機中,我們可
以發現,底層工人要麼失業,要麼低薪,維持生計都很困難。
美國的體制,反映了其資本主義的本性,美國的統治階層,就是一幫完全的利己主義者之間的博弈。他們相信的是,每個人都是自私的,透過充分的博弈,每個人就會找到自己利己的邊界並約束自己,因為他們知道,如果他們越過了邊界,那麼利己反而會遭到損失。這樣最終會達到一種平衡,就好像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不斷調整,讓社會經濟的組織有效率。
我們不能說美國資本主義沒有它的優勢,它在兩百年的時間裡,發展成為了全球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國民的生活水平在全球首屈一指。
但我們從自己的歷史中就可以知道,這種完全利己主義的體制,是不可能一直持續的。看不見的手,需要的是完全自由的市場競爭,每個參與競爭的企業,並沒有除了市場定價以外的其它定價權。
實際上,我們看到,從摩根到洛克菲勒,美國的大財閥們逐漸形成了壟斷,壟斷就意味著定價權被少數人控制,市場不再自由,而是壟斷,於是産品的利潤去向發生了改變,被一小撮實現壟斷的寡頭攫取。這樣本來一大群的完全利己主義者發現,實際上利潤或者說財富,已經被一小撮利己主義者攫取。而他們接下來的利己主義,其實根本沒有機會去實現,體制會因此而衰敗。
回到我們根據地。我黨的革命原則是要透過工農聯盟,實現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底層勞動人民的利益最大化。所以我們不可能學美國這樣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方式的殘酷競爭的經濟組織體制。我們的原則應該是,上限有頂,下限抬高。
何謂上限有頂?同志們知道,我們制定了對於民營企業創始人、高管以及高階技術人員這三種企業的“特殊階層”的利益限制,主要就是兩條:
一、三種人個人的股權和分紅收益,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而逐漸臺階式縮小,大型企業的收益比例,在科技型企業,不得超過2的股權分配;在其它行業例如房地産行業,不得超過1的股權分配。而全部三種人獲得的大型企業的全部股權,不得超過企業股權的5。
二、三種人個人的日常薪資收入,創始人和主要技術提供者,不得超過企業員工薪資平均水平的10倍,高管和其它人員不得超過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