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緬甸新局與1933年的總結

對於主席而言,1934年的春節,大概是他一生中,最鬱悶的一個春節。一年多以前,在1932年召開的寧都會議上,他被取消了所有負責軍事指揮的領導職務,被迫從前線回到了後方。而一年多以後,在19日召開的“全蘇二大”上,他擔任的最後一個重要職務,即人民委員會主席也被黨中央撤銷了,現在他只保留著“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的虛職。

這個時候的他,只能是在家“相妻教子”,其鬱悶可想而知。去年即1933年的11月,福建事變爆發,主席敏銳地發現這對紅軍是天賜良機,他向博古和李得建言,要紅軍抓住這一天賜良機,出動主力部隊突進到以浙江為中心的蘇浙贛皖地區去,將戰略防禦變為戰略進攻,向廣大無堡壘地帶尋求作戰機會。結果卻被無情嘲笑,完全不同意他的意見,結果讓紅軍失去了最好的一次機會。

那個時候,他也只有仰天長嘆:“若這等無知之輩,繼續掌握兵權,紅軍勢必一敗塗地!”並說“豎子不足與謀!”

不過這個春節,雖然鬱悶,但一個新訊息,讓他有點振奮。

這個時候王民掌權,“左傾”嚴重,李思華等人,差點都被“開除黨籍”,還是周恩來等人覺得不妥,反複說服,才暫時“留黨察看”。不過,李思華的理論,仍然被有心人偷偷傳閱和思考,也有很多同志,關心著來自海南等地的一切資訊。

今天就是有同志悄悄來告訴主席,李力勝同志所部,已經佔領了緬甸大部,成立了“緬華民主自治政府”。這很明顯,因為現在大家都知道,緬華的首腦,據稱叫“李力勝”,而且是華人武裝,公開打出社會主義旗號,那不是李力勝同志,還有誰?

主席是軍事和政治大家,他敏銳地想到,李思華應該會從緬甸入雲貴,這樣會形成一個從雲貴到緬甸,有出海口的完整巨大的根據地,以此為基地,就可以進窺四川等腹地。這就是李力勝同志的戰略?“金邊銀角草肚皮”,她在打造一塊“金邊加銀角”?

他拿出蘇區好不容易弄到的一張世界地圖,仔細地端詳著地圖,琢磨著,一時之間,倒沒有那麼煩惱了。

李思華這個時候,正忙得不可開交。

從1933年7月開始,緬甸根據地的建設,就彷彿按下了快進鍵,速度陡然加快。

這個時候緬甸根據地的建設,核心的內容,大概可以用“人、財、物、軍、工、路”這六個字來形容。

“人”當然是指對人口規模、分佈、分工及其與鄉寨農場,以及城市城區組合的頂層設計和執行。

移民仍然在高速進行中,幸好現在的山東,是軍閥韓大帥統治的,國民黨的根基其實很薄弱,這在極大程度上掩護了移民行動。否則以國民黨對我黨的警惕性,很可能會已經遭到中斷,而韓大帥則只要給錢,在他看來“賣掉一些賤民”沒有什麼不可以。

到1933年底,整體移民數量已經達到700萬人,當年的移民就幾乎300萬,目前已經有600萬移民在緬甸。所以現在整個緬甸根據地,已經有差不多1100萬人,吸納了當地人口500多萬人,相當於原來緬甸原居民的50。此時緬甸的城市化程度很低,城市人口大多數集中在下緬甸平原。上緬甸除了曼德勒等少數城市外,人口不多。

所以為了工業建設的進行,必須大力建設工業城市。這來自於兩個部分,一是依託資源礦産)的新興大工業城市,主要發展重化工及戰略工業産業,例如新興的帕敢鐵礦綜合工業體;二是依託原有城市,發展民生工業加商貿的綜合性城市,例如曼德勒。

按照頂層規劃,600萬人在鄉寨,到年底,基本上已經完成了1000個鄉寨,即容納500萬人的初步建設,人員可以入住。期間進行了大量的耕地開發。這就是組織起來加上區域性機械化的奇跡。實際上,現在大約有00萬人全部在築路上。

緬甸的耕地開發,遠景總目標是20萬平方公裡,即5年完成9000萬畝。按照移民目標,到1935年將完成全部1200多萬移民,這樣加上緬甸本土的1000萬出頭人口,緬甸人口將達到200萬人,總共建設1800個鄉寨,容納900萬人,其餘400萬人為農場林業+農業人口。所以如果按農業人頭,1935年人均耕地可以達到8畝左右,不過規劃為“分田”,具有永久承包權的只有4畝人,其餘4畝,暫時是“委託耕種權”,為未來增加的鄉寨和農場人口準備的。

到1935年,規劃的城市人口為1000萬人,其中工業人口200萬人,他們的家屬600萬人,總計800萬人,以及其它型別的城市人口200萬人。城市的建設原則,依託從海南發展起來的經驗。按照1:5的綠植比,分散式節點佈置開發新的城區,而舊有城區只是就行修繕,不再擴張。當前緬甸的城市都很小,這就避免了自己再生造出“大城市病”來。

1

933年畢業的第一批工業技術學員,12萬人中,有10萬已經抵達了緬甸,他們將與從海南抽調的10萬人一起,以20萬人的規模,構成工業建設的主力軍。

“財”自然是資本,如此大規模的建設,如果沒有李思華提供資本,單靠緬甸根據地的自身積累,自然是難以為繼。

李思華的資本,除了幾家企業的股權以及少數在美的固定資産,最早的時候是12億美元現金,在192年,除了工業採購的6億美元以及1億美元備用金外,其餘5億美元在軍火上就消耗了3億美元,另外2億美元就是工業轉移和海南支援基金,例如人才教育、招聘及購買糧食和肉食。這5億美元已經消耗殆盡。

工業採購的6億美元,前期消耗較少,從19年多來,實際上已經消耗7億美元,超標了1億美元。

所以實際上,如果以最初的12億美元來說,全部都已經消耗完畢。

她現在的資金,主要是來自於大蕭條之後賺的,在19億美元,在緬甸和越南的精準金礦開發提供了大幾千萬美元,使得這兩項合計超過了5億美元。另外就是她控股的4家企業,即安利、百事、海陸和哈羅,出售股權基本上吸納了1億美元。所以她的現金的總金額,現在是6億美元,其中3億美元正在國際上吸納白銀,又有1億美元作為銀行的保證金,剩下可以動用的,就只有2億美元。

不過,她還有4億美元的潛力。在美國的金融小組,成功地組建了“美華銀行”,在安利系統的支援下,又將4家上市企業的現金流,都納入這家銀行,和麥基遜的達拉斯國民銀行又結成了戰略同盟,因此獲得了美國社會比較高的認同和信任,加上今年1933年)以來美國經濟開始部分好轉,因此銀行的情況還不錯,目前的總資産,已經超過了14億美元。

所以李思華預計,如果以4家公司的全部股權作為抵押,在極限情況下,她還可以獲得4億美元。這就是全部的家底了。

盤算著家底,李思華不由得嘆了口氣,好在海南經過5年多的發展,可以自給自足了。現在的投入,全部集中到了緬甸。今年緬甸的投資預算,就是這機動的2億美元,要全部砸進去。這個數字已經很高了,1937年日本全國的財政收入,不過相當於15億美元45億日元左右,當時日元:美元=3:1)。

其實是不能這樣算賬的,例如1500個工廠,是已經付錢了的,而且是利用大蕭條撿了大便宜,其它還有很多物資。實際上,用“標準”財務的眼光,用“正常”的市場價格衡量,1934年對於緬甸的建設投資,大約相當於6億美元以上,這幾乎是日本全國財政的40水平了。

而1935年及以後未來的資金,就要看白銀這一戰了。

好在工業採購基本完成,最大頭的消耗很少了;而軍火採購也進入尾聲,其後應該沒有巨額的開支了。緬甸建設的大頭,還是支出從美國進口廢鋼鐵、其它金屬材料,以及其它建材、肉食、油料等大宗物資。這就是“物”這個字涵蓋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