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緬甸第二次反圍剿四)

6月12日晚上的瑞波前線,戴爾少將面目呆滯,他的手和腳,都已經負傷,被繃帶胡亂地纏著。醫護兵已經不多,關鍵是醫療物資幾乎都損失在炮擊中。

敵軍打得非常有耐心,一開始根本沒有進攻,而是不斷用“向心戰壕”向英軍的陣地逼近,當英軍試圖反擊的時候,炮彈就像長了眼一樣轟過來,而那些向心壕溝裡,早就佈置了馬克沁重機槍,反擊計程車兵們一批批地倒下。

等到敵軍完成了壕溝掘進,真正的災難就開始降臨,不但是大炮開始密集地轟擊英軍的陣地,透過壕溝已經接近的敵軍步兵,開始不斷地向英軍陣地攻擊,優勢的兵力和火力之下,英軍不得不接連收縮。

到今天12日的晚上,剩餘的英軍已經被壓迫到了一片極狹小的空間內。戴爾悲哀地想著,敵軍也許明天就會總攻,而他們只要用炮火先密集地轟炸一陣,也許都不用步兵再沖鋒了。自己該怎麼辦呢?2個英印師的師長,已經暗示過他幾次了,難道真的要投降?

英印軍計程車兵士氣已經崩潰,從昨天開始,就有少量計程車兵不斷地向對方陣地跑過去投降。戴爾到現在已經不敢再鎮壓了,這些印度人現在心裡都蘊積著極大的不滿。

第二天的淩晨,總攻即將開始,炮群已經就位,曹子卿正待發出最後的攻擊命令,卻發現對方陣地上走出了一行人,打著白旗,他們投降了。

投降的英印軍還有7000多人,在他們中間,很快發現了幾乎昏迷的戴爾少將,以及兩位準將師長。對於多數的俘虜,等待他們的是至少3年的築路勞動改造生涯。而戴爾等高階軍官,則是接下來與英國人談判的籌碼之一。

理查德部的結局與戴爾類似,不過他沒有戴爾那樣幸運,在炮火的轟鳴中,他和另一位師長克頓,被轟了個正著,幾乎是屍骨無存。剩餘的部隊,最後在剩下的一位師長格蘭傑的帶領下投降,投降的人數超過了9000人。

英尼斯頹喪地坐在大班椅上,他的對面,是軍情五局仰光站的站長艾利森,兩人沉默無語地喝著咖啡。

已經是6月13日的下午,一大早所有的偵察機,以及軍情局派到戰場附近的偵察人員就全體出動,去搞清楚戰局的進展,而從中午接踵而來的電報,彙報的情報都表明了一個殘酷的現實,所有的三處戰場都已經平靜下來,不再有軍隊的交戰,而在整理戰後殘跡的,則無疑是敵軍計程車兵們。

所有事實清楚無比,整整6個英印師,在從6月8日到6月12日的5天時間內,全軍覆滅!大英帝國在緬甸的軍事存在,就剩下了在仰光的一個英緬一師,以及在曼德勒的英緬二師殘部改編的守備團。這個守備團已經通知他們及時撤離,不知道還來不來得及,對方沒有不趁機佔領曼德勒的任何理由。

大英帝國在緬甸的統治,已經是命懸一線。倫敦會動員整個印度,重新部署緬甸的爭奪戰嗎?英尼斯和艾利森都是老狐貍,他們其實都不相信。

艾利森現在內心相信,對方既然至少出動了16個師來圍攻英印軍,其大後方不會沒有留任何軍隊,所以他判斷正常的話,對方的軍隊很可能超過20個師,甚至有可能達到25個師。而對方的軍隊,按照前線幾天前傳來的情報,很可能是超過1.5萬人的大師,明顯比單個英印師的總數要多。這意味著,對方的現代化正規部隊的數量,會超過40萬人。這是什麼概念?

英國本土的所有陸軍,只有26萬人,英印軍總數,原來是25萬人,現在已經被消滅了7個師,大約9萬多人,去掉了13還多,英印軍只剩下了16萬人。至少短期,從軍事上,他是看不到帝國有任何短期擊敗敵軍的可能。至於動員全部印度,那是一個漫長的時間。而且可能嗎?為了遠東一個貧瘠的山區之國,再打一場國戰?他敢確信,只要麥克唐納首相的腦子沒壞,就根本不可能。就算他腦子壞了,議員們也不會同意的。

英尼斯嘆息了一聲:“將最新的情報彙總,發報給倫敦吧,我們徹底失敗了。”艾利森點點頭,站起來,準備離開。英尼斯對著他的背影說了一聲:

“我的任期,肯定結束了。祝願你能和新的緬甸總督,合作愉快。”

艾利森的身影頓了一頓,沒有說話也沒有回頭。他自己心裡也滿是苦澀,他能不能保住自己的職位,還是個未知數呢。他迅速地離開了英尼斯的辦公室。

在完成了對英軍的徹底圍殲後,根據地超過20個師,開始席捲整個緬甸,到7月中旬,已經佔領了大半個緬甸。英緬當局的統治區,已經只剩下了伊洛瓦底省、仰光省、勃固省這幾個在東南平原地區的省份,以及在馬來半島上的克倫邦和德林達依省。這個統治區的範圍,只是下緬甸的大部分,整個上緬甸,已經沒有英國殖民勢力的存在了。

7月27日,“緬華聯合民主政府”宣告成立,馮百駒擔任首任政府主席。李思華仍然沒有在政府中任職,她和同志們商量後,總和緬甸及海南的黨組織,建立了“中國西華總支部”,作為根據地黨組織的最高領導機構,她出任總支部的總書記。之所以

叫“西華”而不是“緬瓊”,是因為已經將雲貴攻略考慮進去。

對軍隊也進行了改組,整個軍隊的公開名稱,是“緬華人民革命軍”,內部則稱“西華人民革命軍”,曹子卿任總司令,而徐向前、葉勇任副總司令,李思華自己,兼任總政委,她的副手,是袁國屏,任副總政委兼總政治部主任。

解放軍包括現役部隊在內,再加上即將成軍的部隊,陸軍高達47個師,總計約76萬人。除了一個教導師和一個特種師,其餘45個師,編成了15個軍。

我黨領導的部隊,相對於此時的西方列強,一個最大的優勢是,執行的成本較低。例如英國或美隊,在薪資上是巨大的負擔,甚至還超過了軍備的花費,迄今對第一次世界大戰老兵的償付,都讓他們的財政不堪重負。

1932年9月,美國還發生了鎮壓老兵的軍事行動,17000名美國一戰老兵,攜家帶口共4萬7千人,前往美國首府上訪,抗議生活無著落。而美國總統胡佛,命令麥克阿瑟負責驅散抗議老兵,由巴頓負責執行。這兩個二戰名將的前期,並不光彩,依靠著鎮壓老兵而平步青雲。

這正是英國和美國在二戰前,不願意擴軍的真實原因,倒不是因為負擔不起軍備,人力成本的開支,才是讓他們害怕的根本原因。“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可是和平階段,如果不是類似後世歷史上,美國要維護全球霸權這樣的需求,資本主義可是不願將資本,浪費在養兵千日之上的。

我軍處於革命期間,就沒有這樣的顧慮,在經濟上戰士們在意的不過是自己的家人,能不能被地方政府照顧好,而士兵們只享有津貼,而不是與社會相比都更高的薪資,自然擴軍的能力,與西方列強相比,就不可同日而語。

當然,革命軍最主要還是得益於李思華的鈔能力,就長期而言,緬甸這些地區的經濟尤其是工業能力,必須發展起來,否則這樣的軍隊規模,她長期也撐不住。即使只是軍械裝備和高規格飲食這兩項,每年耗費也都是天文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