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緬甸第一次反圍剿(一)(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63章 緬甸第一次反圍剿一)
李思華現在自然不知道,自己旗下的那些美國“金融天才”們,此時對於她的瘋狂崇拜,更不會知道1~2年後,這些天才們的“詫異”——李女士為什麼要中途撤出一大部分呢?她精準地預判了這一波牛市的開頭,對第一波大反彈的點位把控,簡直是“神一般的操作”,而且她也預料到了後繼的長期牛市,但是撤出得太多了,否則利潤會攀升到一個不可思議的程度,李女士可能當時候還是有些看不準,這也讓他們到時候恢複了一點信心,自己與李女士的差距,並不是神與人的差距。
她現在哪還顧得上這些“逸聞”,她正神色嚴肅地閱讀著密電。
密電來自緬甸。電文的內容是,自8月以來,英國在緬當局,獲得了從印度到來的一個英印師的援軍,加上英國在緬甸原有的力量,現在其總兵力相當於兩個英國師,總計超過了2.5萬人。由於下緬甸基本趨於穩定,所以英軍在下緬甸留下的兵員不足三千,其餘2.2萬人,都開始逐步向“叛軍”活動最厲害的實皆省周圍開拔,從現在的動向判斷,最遲10月中,英軍將具備在實皆軍事行動的能力,圍剿屆時隨時會展開。
李思華知道,實皆省是同志們有意識留出來的“破綻”和預設戰場,因為在山區中,這是離開繁華的曼德勒省最近的區域,“叛軍”在這裡活動當然會被英國人認為威脅最大,因此很可能被選擇為首先“平叛”的地區。
她冷靜地思考了一下,回電答複:
一、英軍的行動是預料之中的,目前使用的兵力規模也沒有出乎意料。我軍在緬已有10個師,對英軍的力量形成絕對優勢,勝利是必然的,關鍵是如何勝利。
二、我們仍然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完成在緬甸的進一步佈局,尤其是全部軍隊需要完成訓練,所有武器裝備需要運往緬甸並完成在各地的配置,還有在緬甸初級軍工能力的架構,以及更多的移民基礎。
三、因此,對此次緬甸反圍剿,定下如下原則:
1、不能暴露全部實力。應加強在實皆省的騷擾行動,對曼德勒、實皆古城、蒙育瓦等重要城鎮構成嚴重威脅,使得英軍注意力進一步轉向這個方向,從而掩護在若開邦和欽邦的物資和移民運輸行動。
2、情報上要偽裝出我們的主力部隊,是在實皆省瑞波鎮背後的山區盤踞,並從瑞波方向,做出即將襲擊曼德勒的假象,曼德勒以前是緬甸王都,英國人易於相信,叛軍對於這座城市的渴望。
3、部隊使用上,動用特種二團和一個師,同時從其它師集中大量輕型火炮,盡量不要使用重型火炮。現在特種部隊已經發展到2個團,七千多人,而特種二團,目前已經全團都在緬甸。
4、建議採取“誘敵深入”的戰術。透過襲擊曼德勒等戰術誘騙行動,讓英軍主力,尾隨我軍偽裝部隊,進入山區與丘陵的過渡地帶,我軍需擇地發起圍攻,重創英軍主力,但不必完全殲滅。
5、要給英軍留下這樣的戰後印象:這已經是一隻強大的山地戰部隊,擁有大量輕型炮兵,但總數有限,大約只有1萬多人的樣子。也就是說,戰後無論如何,英軍都會開始對我們高度警惕,但不能讓他們的警惕,提高到馬上考慮“傾國之戰”的程度。
四、在襲擾中,要充分發揮特種二團特種戰的長處,誘敵深入的關鍵,就是特種戰。
五、向緬甸行動運送物資的速度,還要加快。預計在此戰後,我們將贏得3~4個月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要全力以赴,向緬甸輸送物資和必要人員。
六、如果物資跟得上,那麼第二批8個師索性提前行動,趁著這個空檔期提前進入緬甸部署,如能完成,則我軍將在緬甸集中18個師,近30萬人的兵力,已足以應對英國全面動員印度的威脅,雖然這種威脅程度的可能性並不太大。
電文發出後,李思華思考了很久,她決定,在11月,她需要回國了,重要的工作基本都已完成搭建。剩餘的執行工作,在美國的同志們透過建立起來的美國公司和組織,已經能夠自己完成。
在接下來的不到2個月,李思華極為忙碌,除了不少談判,她與同志們多次開會協商,對幾件最主要的事情都做了充分的安排,例如:安利等4家公司的管理和處置方法、在美資金的管控、大采購和大招聘的繼續執行、十年翻譯運動的安排、工業教育體系的維護和招生、糧食肉食物資的採購海運、航運體系的管控、透過安利系統發展起來的情報網路的管理等等,非常多的事務,畢竟,在美國的系統,堪比一家最大型的“財團”。
她也提前向麥基遜等德州財團的家主們告別,告訴他們,自己會回到遠東,大約要2~3年,集團在遠東的發展進入一個高速期,她有不少東方的事務要處理,美國這裡已經穩定,公司的ceo等管理團隊也很得利。所以這一段時間她要告辭了,也請他們在未來繼續關照安華集團。
麥基遜這些人當然表示非常遺憾,他們確實和李思華合作得非常愉快,軍工的大訂單仍然在進行中,從李思華的軍工訂單中他們就賺取了六七千萬美元,何況安華
還是他們農産品的大買主,在哈羅午餐肉成功後,甚至可以消化他們的全部産能。這幾個人,現在已經猜到,安華實際上是哈羅的老闆,畢竟哈羅採購他們的玉米、豬肉和牛肉,都是透過安華的下屬企業。至少在現在,他們確實是合作得非常緊密的戰略聯盟。
曼德勒,緬甸的第二大城市,在後世擁有170多萬人口的大城市,在這個時代,自然也是英國人除了仰光以外,最重視的殖民節點。尤其這裡曾經是緬甸最後一個王朝,即貢榜王朝的王都。
曼德勒當時是華僑華人最多的緬甸城市,所以穿著當地服飾的王紀等人行走在這裡,根本沒有人注意。9月底的曼德勒,氣候還是非常炎熱,王紀走路的時候,頭上臉上不斷滲出汗珠,他背上的汗已經把汗褂都打濕了。
他不時地擦拭著臉上頭上的汗,繼續行走著,看到了一座英國式的大廈後,他停了下來,前面和後面的幾個人也都停了下來。
大家都沒有說話,分了開來,圍繞著這座大廈開始了偵查。
這就是曼德勒城的英國政府大廈,是英國在曼德勒的殖民總部。
王紀注意到,大廈的守衛懶洋洋的,並沒有衛兵在哨位上站崗,他們可能覺得太熱了,所以都躲在“傳達室”裡,大門也是開啟的。整體沒有防備。
大約一個多小時後,所有人都回到了大門外兩三百米的地方,王紀沖他們點點頭,走的時候他又回身看了一眼,一絲冷笑,浮現在他的臉上。
曹子卿這個時候,正在曼德勒鄰接伊洛瓦底江的港口,他皺著眉頭。曼德勒有點易攻難守啊,這條江太寬太大了,英國海軍的部分艦艇,可以直接開到這裡來。到時候要在下游的兩岸佈置炮群,才能遏制英國海軍利用這條江。有點像長江,英國在我國,也是透過控制長江水域,來延伸其力量的。
10月1日上午10點,曼德勒英國政府大廈。
英國領事貝克,懶洋洋地坐在他的辦公室,喝著上午的第二杯咖啡。
不像他在仰光的上司英尼斯,要鎮壓反英的起義軍,還要對整個緬甸的稅收負責,忙得焦頭爛額。他這個曼德勒領事的位置,則是標準的錢多事少的好職位。
曼德勒是個貿易城市,依託伊洛瓦底江的水運,以及四通八達的陸運,這裡的貿易一直很繁盛,下緬甸的騷亂,對這裡的影響有限。在經濟大危機下悲慘的緬甸農民,顯然也沒有影響到領事先生的心情。不管怎樣,平靜的曼德勒能為他提供的稅收,足以讓他的“業績”在緬甸出類拔萃。
不過想起英尼斯,還是讓他感到有三分不悅,那個家夥有什麼能力?不就是出身貴族嗎?不像自己,幹得再好,估計也很難提拔,朝中無人啊。
前一段時間緬甸的騷亂,讓他也有點驚慌。不過現在好了,起義軍被鎮壓下去了,而且從印度來派來了增援,現在帝國在緬甸有2萬多人的軍隊,安全是有把握的。
至於前期那些獨立勢力的遊擊隊,對曼德勒的騷擾很多,但他心裡其實不是很重視。那些見鬼的山區,帝國現在又不可能控制,這種情況自然難以避免。他也知道現在英國本土的經濟非常困難,不可能在軍事上多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