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在美國的新佈局(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54章 在美國的新佈局
李思華回到奧斯汀,第一件事就是和麥基遜等德州財團的5大家族,簽訂了總額3億美元的超級軍火訂單要扣去已經交貨的2個師裝備),雙方還簽訂了保密協議,約定從192年12月底的2年半內,完成全部交貨。
李思華預付了5000萬美元作為定金,接下來,交貨多少,就結算扣去一部分預付金額的交貨總金額。實際上,在她回國的這段時間,麥基遜們已經與國內的軍火生産商們達成協議,合資在德州建立大型軍工生産基地,目前已經開始施工,在與安華簽訂協議並得到預付款後,他們就可以放心地大規模地開工了。
實際上,至少在1930年內的交貨,其實是利用軍火供應商們現有的生産能力的,至少要到1931年,德州的軍火生産基地,才能完成建設,投入生産。這讓麥基遜們痛心不已,他們被迫分出了很大一塊利潤。
其實這也是李思華設下的陷阱。在1932年完成交貨後,德州軍火商們的生意在哪裡呢?至少在二戰開啟前,他們很可能陷入低迷的狀況。他們現在都大大低估了大蕭條危機的破壞性。這樣李思華就可以吊著他們幾年。東方的訂單,將是他們每年的救命稻草。只要李思華有錢購買武器,就能以低廉的價格,在二戰前保持從美國的軍火供應。這就是一種雙重的保險,對自身在國內根據地的軍工生産建設能力的備份。
不過李思華也沒有完全坑他們,本來3億美元總價,李思華還要繼續往下再砍價至少2千萬美元的,最後放過了,就是明白地告訴他們,這筆錢是為他們和寇帝斯萊特公司合作準備的,盡快研發出p4年投入使用)。按照4萬美元一架包含大量的配套炸彈等),直接是500架的訂單。加上原來計劃的150架,總量達到了650架,要求盡量實現從1932年下半年開始交貨。
寇帝斯萊特公司是當時美國最大的航空製造企業,還超過了波音,資産大約有7500萬美元,而李思華的這個訂單就價值2600萬美元,不由得他們不心動。當時的航空業還是發展初期,後世著名的那些公司,此時還沒有那樣的規模。
歷史上德州財團的軍工業,最主要就是飛機和後來的導彈。他們從1932年的休斯公司才開始起步。李思文的飛機大訂單,則加快了他們發展這個産業的速度。
所以對李思華來說,她在軍工方面對德州財團,是一坑一推,至於最後能發展得怎樣,就看德州財團自己的能力了。
不要說軍火,其實農場也是一樣,在大蕭條中,美國的農場幾乎倒閉一半,數量高達75萬家,各種農産品都賣不出去。李思華到時就可能是擁有巨大話語權的大買家。而德州財團的這些家族,沒有一個是在德州沒有大農場的,否則還是德州人嗎?
總之,上述都是利益捆綁的一部分策略。在這種深度的利益捆綁下,她才能保證德州財團,一直能夠為她在美國的運作,進行背書和提供協助。
接下來,她改組了安利體系,並強化了對於百事可樂的營銷管理。本身由於安華財團的先行拋售,後來的股災中,這兩只股票跌得就更慘烈。安利股份一度暴跌了90,而百事可樂跌了74,金融小組因此趁著低價,回購了部分股票,恢複了對這兩只股票的相對控股權,目前兩只股票的持股比例都回升超過了50,恢複了控股權。不過為了未來拋售方便,實際上這些股份是透過複雜的構成,分散在很多戶頭上。
由於寶潔等公司對“傳銷”模式的不斷上訴,早有準備的安利,經過與政府機構的扯皮和協商,將傳銷模式改成了“直銷”模式,即原來可以無限層級的拉人頭,改成了二級體制,上線只能享受向下發展兩個層級下線的提成收益。
模式的改變是一方面,更受影響的是,隨著危機發生和發展,原來目標客群定位的“中産階級”,現在消費開始節省了起來,而李思華知道未來會更糟,糟糕到現在的人們難以想象的程度。
所以對安利的産品線進行了大改革。推出了“平價一代”,産品不再是以前那種昂貴的甚至是無用的奢侈品,而變成了全部是“社會必需品”,或者是廉價口紅這樣的“怨氣發洩品”。價格向百貨商場靠攏並更低一線,包裝形態卻在李思華的參與下,多了一些“輕奢感”,讓人感到物超所值。
安利系統全盛時有50萬人,改成直銷後大幅減少,現在還有不到20萬人。但出去的這30萬人,對於安利並沒有什麼怨恨。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是在安利競爭對手的壓力下,政府做出的要求,安利是被迫取消傳銷模式的。直到這個時候,對於傳銷的危害,仍然沒有多少人把它當真。
這就讓安利具備了一個優勢,它仍然擁有近50萬人及其家庭的忠實客戶。既然安利的新産品都是生活必需品,價格不比其它品牌貴,看上去又更好,又是自己最熟悉而從事過的品牌,有感情,那麼自然買安利啊。
這樣的使用者規模,使得安利生産上並沒有成本劣勢,安利産品不進入百貨商場,但也省去了中間的
昂貴費用,現在是確實讓利給了直銷員們。
所以安利轉型很順利,它現在沒有那麼過去那麼妖孽,但已經是一家在美國站穩腳跟的,全美第二大的日用品品牌公司了。
百事可樂就具備更大的潛力,這種“神水”,在這種苦難時代,反而賣得更好。道理很簡單,可樂是一種糖水,“糖”本來也是一種成癮物,能夠讓人減壓,易於讓人們依賴,要不然後世,為什麼將可樂稱為“肥宅快樂水”呢?
李思華打出了前世時百事可樂的成功秘訣——“nicke nicke”,即五美分就能買一瓶的意思,搶先實施低價路線。歷史上,百事就是用這種低價路線,在大蕭條中站穩了腳跟,當時可口可樂的策略是大量的廣告費,百事卻只有投放了可口可樂的4費用,卻取得了更好的效果。等到1932年危機更狠的時候,李思華甚至還準備了“五分錢買兩份貨”的進一步策略,將低價進行到底。
反正,無論是可口可樂還是百事可樂,在生産上的成本都是極為廉價的,可口可樂的成本主要是廣告,而對於百事,既然不打算大量投廣告費,那就另闢蹊徑。
除了這兩家企業,李思華對於其它上市企業,除了卡特彼勒外,基本上是放棄的態度。她又不打算永遠在美國,只是撈幾年就走,到時所有的一切,都要盡量變現。等到二戰後甚至是抗日戰爭時,她的身份就基本上藏不住了,留著也是被美國沒收,所以除了短平快的機會,不會繼續深耕和擴充套件。
之所以選擇這兩家企業,是因為股票跌到底後,在1932年7月開始,會有一波大反彈,一下子美股反彈了80以上,那以後美國的危機還在,但股市的危機結束了。李思華決定要在那個時候再撈一把,補足各種資金的後繼不足。5月初的時候她已經讓團隊拋售10的這兩只股票,就這4個月,安利漲了3倍,而百事也已經從底部翻倍。畢竟他們看上去經營很好,而且股性活躍,已經是市場註定的“妖股”了。按照李思華的意思,以後會反複炒作幾輪,直到1932年夏天前大舉建倉,再狠狠玩一次。
教育擴充套件上,李思華採取了低調的擴充套件路線。透過德州財團們介紹的其它州的財團關系,她在南部的十個州,除了德州在現有4個的基礎上再增加4個學校外,其餘每個州,佈局3~4個工業技術學校,計劃每個學校都為三年制,每年招生5萬人,分配到這些學校裡。
這樣每個學校的一屆學生,只不過1500人左右,不至於引起極大關注。當然她的藉口是,安華在東方有一些工業投資,需要培養一些當地國籍的員工。反正這些人只是3年簽證,不會留在美國,不用美國出錢,不給美國找麻煩。而且危機中,這些人都要支付食宿費用,對當地經濟也是小補。
她的考慮是,如果每年能培養5萬學生,那麼現在是19年畢業,然後到1937年能畢業5屆,那就是25萬初級工業技術人員,這無疑是對國內工業化的巨大幫助。1937年以後國際形勢複雜,但未必不能開下去,主要的困難是二戰後,太平洋陷入美日海軍之間的混戰,人員來往不安全,所以只能屆時再看,不過即使不完全終止,縮減規模則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