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人才計劃和風暴前夕(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46章 人才計劃和風暴前夕
司徒美堂非常激動,老爺子一下子站起來,在大廳內走了幾步,平靜自己的心情。他轉頭對李思華說:“我這個老頭子一定全力支援!這是對國家民族,也是對美洲華僑的大好事!”
李思華笑了笑,讓老爺子坐下來,不要太激動。她繼續解釋整個計劃。
她會先在德州開辦4所工業技術學校,以5千華僑子弟和5千大陸招聘的子弟混合,合計1萬人分配到這4所學校學習。
學習的門類會覆蓋她計劃的類。她現在根本不擔心教師來源。等到危機爆發後,沒有可能招不到那些,能夠進行各類專業技術教育的足夠。重點教育的工業門類是:採礦、鋼鐵、機械、化工、能源、電力、鐵路。
拜訪結束,司徒美堂一口答應完全配合她的招生計劃,他會立即動員致公堂和安良堂,將招生資訊傳遍全美華人圈,並鼓勵華人青年踴躍報名。
她沒有告訴司徒的是,她計劃中的根本,是先打造五大工業基礎體系:軍工製造體系陸軍為主的武器彈藥)、非電能源生産體系汽油、柴油、煤油、煤炭)、鐵路軌道和公路交通體系、電力生産和電力網傳輸體系、以及民用工業加工體系民用機械製造)。
在五大工業基礎體系之外,她還希望,能夠在無線電和通訊、材料科技、儀器儀表、化肥工業、建材工業、冶金和輪胎製造這些領域,能夠建立起工業基礎來。至於航空、造船,現在只能是非常初級的教育,只能放到後期,當下沒辦法很快實現産業開發。
當然,以上的萬人計劃,屬於李思華構思中的中層計劃,是培養工程師和高階技工的一個計劃。
至於高階人才的培養,她已經讓海南的同志,設法在全國招聘學生,委託國內的大學考試篩選,送到美國留學,現在不能太驚動美國當局,所以首批學生計劃是1000人,學費全部由安華獎學金支付,在國內的宣傳,就是有華人富豪教育報國。當然,這個數字,已經遠遠超過了國民黨政府的官方留學培養。
整個的教育計劃,她有一個“十百千”的狂妄設想。那就是用10年時間,利用歐美的教育資源,培養10萬高階人才,100萬中層人才,在大陸擴散培養1000萬産業熟練工人。若能完成,就能奠定全國解放後的大工業基礎。
歷史上解放初期,全國只有187個科研機構,而稱得上自然科學家的,大約只有600多人。有科技背景的人員,全國不超過5萬人,而技術專家以及工程師,則只有2萬多人。這樣的孱弱人才基礎,發展大工業的難度,可想而知。
李思華的夢想,當然是在建國前,就能解決這個基礎難題,在各個根據地,先將工業基礎建設起來,先將人才培養形成規模。不過,這個人才計劃的難度,按照李思華自己的評估,也遠遠超過了她正在進行中的美國計劃,所以她現在只能自嘲為“狂想”。不管怎樣,一步步地去踏踏實實地做吧,做一點總歸會好一點。
司徒美堂的影響力果然巨大。他將資訊透過安良堂,傳到美國華人所在的各個城市後,在華人中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太多的年輕人想報名了。不去管家國大義,就是單看個人前途,從底層打雜的,得到了成為技術專業人員的機會,怎麼會不動心呢?何況,安華還答應補貼學費和生活費,這等於安華要至少養他們三年目前最短學制是3年),對很多人,這甚至是解決了生存問題。
安利辦事處所在的幾十個城市,都設定了報名點,一個月以後開始報名。報名開始,各地人流就絡繹不絕。在排華法案還存在的美國,這樣的機會幾乎是絕版。如果不是全美的華人,本來就沒有多少,否則造成萬人空巷,都是可能的。有的地方甚至引起了當地警察的關注,得到安利的回答是,集團要把他們培訓一下,都招聘送回東方,這對你們的排華法案不是好事嗎?安利的勢力很大,警察們也只有哭笑不得地罷手,畢竟聽說不過是學校報名。
在德州的4所學校,在李思華拜訪司徒之前,就已經開始低調籌建,分佈在德州4個城市的郊區。畢竟每一所,不過是容納幾千人的,以廠房、教室和宿舍為主的場所,不能用後世的大學來比較。德州有的是地方,所以進展很快,也對當地影響甚微。對於德州上層來說,這就是安華集團,用來培養其未來東方與西方貿易業務的員工教育基地。
學校並沒有馬上配置工業裝置和生産線的教學基地,而是計劃首先進行半年的英語口語、書面語和工業名詞概念的強化訓練,特別是從國內來的那5千人,如果英語都沒學會的話,如何在美國這裡接受教育培訓呢?
從5月開始,從全美各地來的華人青年學員們,就開始逐漸報到了。而在5月內,國內來的5千青年也已經分批抵達。6月初,4所學校就開學了,上萬中華青年,在德州低調地開始學英語。每所學校,都配置了一些拉丁人,作為與當地社會打交道的主力,華人面孔出現太多,對於這種原生種族歧視的地方,容易引起是非。
6月開始,李思華和負責財務管理的同志們開始高度緊張。一系列的前置
安排開始執行。
同志們按照李思華的“預判”,從6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兩個月,要完成大部分股票的拋售。實際上從4、5月份開始,原來安華控制的那些股票,股權上就不斷在發生變化,原來集中在集團幾十家企業上的股權,不斷地被轉讓給了美國各地各種名目的各種投資公司、基金公司和實業公司,而分割出去的股權,又被進一步地轉讓到更多的馬甲公司手中,現在透過安利會員系統,組織在全美已經有超過2千家以上的馬甲公司。
在市場上看來,是安華集團已經在不斷地從股市上撤離,對於關注到的華爾街人士來說,大部份人是嗤之以鼻,行情那麼好,安華就害怕了?不過有少數人在暗暗點頭,這家安華,嗅覺很靈敏啊,就是稍微早了一點,放棄了不少利潤。
其實這個時候,安華還沒有真正拋售,只是除了一部分不會拋的,保持對各上市企業基本影響的基礎股票池外,將其餘股票,分散到了幾千個公司和個人賬戶中而已。
拋售的真正開始,是6月中。
每天,安華控制的幾千個賬戶中的一部分,都會向他們的股票經紀商發出指令,丟擲一些股票。這正是大蕭條前美國股市最後的瘋狂時刻,每天拋售的股票,就像是落進了大海的水滴,很快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就算是安利和百事可樂,這兩只拋售量最大的股票,也沒有下跌,只是看上去有點滯漲而已。多數股民,對於開始放大的每天成交量,茫然而沒有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