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在美國的全域佈局

與麥基遜的上次會談之後,雙方沒有急於進行第二次正式會談。麥基遜也顯得不急不忙。不過他幾次邀請李思華和拉德克裡夫,參與了他或者其它家族組織的一些上流社會的聚會,經過這一段時間,李思華等人與麥基遜主要的夥伴,幾個德州最頂級的家族已經熟悉了,特別是理查遜、亨特、柏朗、埃爾金斯這4家,他們和麥基遜家族一起,構成了未來組成德克薩斯財團的主要成員。

李思華當然知道,這是一個雙方彼此交往,相互瞭解,確認是否可以成為合作夥伴的過程。麥基遜不可能自己獨斷專行,他必須取得他們夥伴的一致支援,而他自己,也需要更多的時間進行更有把握的決策。

所以李思華在與他們交往中,真真假假地透露了一些“安華集團”的資訊。例如:

安華與你們這些家族相比,可能最大的區別是武力比較強大,因為集團原來的根基在亞洲、在東方,那裡比美國混亂多了,你們這些家族在德州很安全,但是在亞洲,財團沒有自己的武力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安華有一隻精銳的武力,不過主要是在東方,現在墨西哥也有一點點,她沒有說德州,但所有人都很清楚。安華還支援了一些遠東的軍閥,以便於集團的商業活動。她的這些說法,當然是讓這些家族不要動壞腦筋,安華是他們惹不起的,得罪厲害了,安華可能會直接掀桌子。

至於安華的武力有多強大,李思華開玩笑說,如果美國政府不幹預,打下現在的德州是沒有問題的。一戰後美國保留的軍隊很少,德州也沒有多少,所以現成的武力相對較弱,但畢竟是一個美國的大州啊。她是在開玩笑,但所有人都明白,恐怕實際情況也是如此。當然,如果是美國戰爭動員後,自然沒有這樣的可能性。

安華財團的定位,是“雙頭鷹”的國際財團,即西方和東方兩個中心。財團以往的財富,來自東方,在哪裡也有深厚的根基,不會輕易放棄。但亞洲尤其是民國,政治動蕩,所以派她來開拓美國市場,希望在美國同樣立住腳跟。而且這樣開啟東西方貿易,是一個新的長期利潤來源。對於這一點,麥基遜們都同意。但他們對東方都不瞭解,很羨慕,但知道自己幹不了。

安華目前在美國的産業定位,食品出口和遠洋海運是基礎,金融是短期的重點,未來重點則是一些新興的科技行業,例如家用電器、無線電等方面。

李思華還輕描淡寫地提到了,未來集團還會開拓與東方市場之間的軍火貿易,集團與東方的不少軍閥有交情,會順帶做一些規模相對較大的軍火生意。當然安華自己無意進入軍工業,只會做貿易。而亞洲的石油應用,規模也在迅速擴大,也是安華貿易的發展領域。這兩條資訊,讓這些家族都兩眼放光。麥基遜們知道,這是安華有意在合作後,給出的重要籌碼。

至於安利,李思華解釋說,這就是一個金融遊戲。安華發展安利,是短期滲透美國,在各地快速建立起基礎的一個行動。麥基遜自己都覺得很高明,雖然他認為這確實就是一個騙局。但這些家族們,誰也不是道德癖,都是心狠手辣的人,誰不幹點齷齪事?麥基遜還想著,自己家族就缺乏這樣的能人和創意,只好守著德州這一畝三分地。看看安華,已經放眼整個美國了,他和其它家族都有些羨慕。

隨著雙方的交際漸深,在金融上的第一步合作進行得很順利。麥基遜等5個家族,入股了李思華拿出來的幾只股票,而他們很快就感到了欣喜。

最好的就是百事可樂,麥基遜們幫了忙,不但提供德州的資源,而這些家族與周邊幾個州的上層關系都很好,這些上層家族的産業中,不乏有經營消費品的渠道的,所以百事可樂在德州和附近幾個州,很快流行了開來,這使得百事的銷售規模和利潤,增加得很快。

這種情況引起了華爾街的注意,不少機構加倉了百事可樂,德州家族們買時,市值大約還不到5千萬美元,而到1929年的3月,其市值已經上漲到了1.2億美元。華爾街對德克薩斯“財團”自然非常熟悉,所以發現了幾只上漲很快的股票背後,都有德州家族的推動。不過他們雖然與德州財團疏遠,但到底都是美國一個大圈子裡的,對方也是不好惹的。自己吃肉,別人喝點湯,也不能趕盡殺絕。華爾街背後的財團們,都把這幾只股票,看成了是德州這個小財團,下場的作為。李思華操控的這些股票,因此始終沒有受到華爾街的幹涉。

墨西哥的局面,已經穩定了下來。

整個幫派,已經吸收了當地人1500多人,分佈在了華瑞茲乃至德蒙德的全境,甚至在山中,開闢了兩個城市戰的訓練基地,所以丹尼爾幫的精銳,在整個雷蒙德的黑幫和警察中,都赫赫有名,都知道這個幫派是半軍事化的,非常不好惹。而最初那些黃種人,則逐漸減少和消失了,剩下的人不多。

唐幹林他們的大多數人,都已經來到了美國,開始是偷渡,隨著“安華財團”逐漸在德州站穩腳跟,他們逐漸都取得了合法身份,不是長期簽證,而是直接的美國身份。德州的上層打打招呼,下面的移民局和警察局,就非常容易搞定。現在丹尼爾和邊

境城市韋斯拉克的警察局長,以及移民局長,關繫好得像是穿同一條褲子。

接近900人,還帶了在墨西哥吸收的500多的,有點文化、懂得英語的拉丁人,在取得美國合法身份後,逐漸散入了全美,尤其是那20個安利的重點城市,他們在安利各地辦事處的支援下,在當地住了下來,然後與安利“業務員”們打成一片,形成了鬆散型的組織,隨時可以動員一大批人力。當然不是用來幹架,而是為了未來大量收購小工廠,而做好準備。

他們現在的一大任務,就是根據李思華的工業規劃門類,搞清楚自己分管的轄區內,有哪些可行的潛在收購目標,包括細節的情報,例如技術水平、老闆資訊、熟練工人和工程師的情況、華裔情況、經營狀況等。對於被選中的重點目標,他們還要認識其中的僱員,盡量打聽內部的情況。

對於這些2年前還是貧苦農夫的戰士們來說,這簡直是折磨,顯然不是他們原來擅長的。但是李思華也別無選擇,她也只能趕鴨子上架,能夠信任的人手,只有這些戰士們。

到最後,還是那些拉丁人,得到的情報最多、最清晰。而很多戰士,其實是作為當地的武力存在。他們的組合,在一些城市,逐漸形成了所謂的新的“小幫派”。整體上雖然有點勉強,但這一張覆蓋全美主要城市的情報和行動網,總算基本形成了。否則到時候不依賴這張網,難道靠李思華和少數同志,去尋找和收購可能的兩三千家企業或者其生産線裝置嗎?還有未來的招聘技術人員和華裔青年等工作,都不是少數人能完成的,需要這樣的組織力量。

李思華還讓在華瑞茲和雷蒙特的幫派,繼續尋找一些適合的拉丁人,要求最後拉丁人的人數增加到超過1000人,同時在各地安利系統的美國人中,小心翼翼地,但是逐步地發展一些人。當然,最後這些人都只會用以光明正大的幫助公司收購,而不是其它。主要的形式會是建立起向亞洲的出口公司,只是屆時主要出口的是工業裝置、生産線、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

海南根據地和山東移民工作部接到李思華的指示電文後,移民的工作開始陡然加速,1928年移民不到10萬,而1929的計劃就要超過50萬人。按照這樣的人口規模,會準備好5個師的青壯進行軍事訓練。而且現在的師,已經是李思華在美國計劃進展較為順利的前提下,要求的1.6萬人的大師。

1.6萬人編制的大師大致是參考德國二戰的編制。之所以沒有選擇美國編制,是因為二戰時美國師的編制,實在是太大,後期達到了超過2.8萬人,這讓李思華覺得這樣的師編制太過臃腫,所以最後還是參考了德制。

這樣人數高達1.6萬人的步兵師,下轄一個師指揮部,三個步兵團,一個炮兵團,並配有師直屬偵察營、摩托化支援連、摩步營、工兵營、通訊營、衛生營、新兵營、獸醫連、摩托化憲兵連、摩托化郵局以及軍需處和供應處各一個。 當然,這只是標準型,不同的部隊,還會有很多基於這種標準之上的變形。

另外,在10個師中,李思華還計劃編制2個裝甲師,按照1.2萬人的編制, 下轄一個師指揮部,一個裝甲團,一個裝甲擲彈旅,兩個摩步營,一個炮兵團,並配有師直屬摩托化偵察營、重型摩步連、機械化步兵營、裝甲工兵營、裝甲通訊營、衛生營以及軍需處和供應處各一個。不過在進入緬甸的時候,是不能這樣的裝備的,交通條件可能不允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