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農地、農業和農民

關於農地,李思華現在設想的方法是:

一、如果有家庭覺得有能力,能自行種好被分配的土地的,允許不加入合作社,我們承認這種選擇。但不能是黨員,不得僱工,我們不能允許出現新的佃農和剝削。當然,我們隨時歡迎這些自耕農,重新改變主意,加入合作社,但不得強迫,也允許他們如果對加入的合作社不滿意,可以自由退出。

二、組織要解決的,最重要的就是將農村的老弱家庭組織起來,形成合作社,用集體的力量,克服單戶的弱勞動力缺陷。黨組織和政府,要將財力向合作社傾斜,例如支援大牲畜和積肥,民兵要支援農忙時的勞動力。

三、在合作社內部,我們先簡單粗暴地規定,最高收入不得超過平均收入的五倍。限制條件是什麼呢?以稻米種植為例,目前海南的畝産不過200斤,我個人認為,在推廣積肥、梳理種植技術、增加大牲畜深耕等措施後,平均畝産較大機率能接近畝地的話,那就是900斤。

我們需要對老弱進行保護,例如我們核算下來,必須保證每個人600斤稻穀,才能有基本的生活條件。那麼600斤以上,還有300斤差額,如果政府按照差額的60,徵收公糧180斤,那麼剩餘的120斤,才能依據不同勞力的貢獻,進行多勞多得的分配。在這樣的分配機制下,就很難有人獲得超過5倍平均收入的分配。

四、分配進行考評,實際上就是後世的工分制。後世對工分制詬病很多,但其實它能存在那麼久,自然有它的合理性。工分實際上是一種虛擬貨幣,是生産隊這個小生態的虛擬貨幣。

同時需要對強勞力們進行教育,讓他們認知,扶助貧弱,本身是他們獲得較高回報的條件,否則就請出去單幹吧,不允許出現在合作社裡,覺得自己吃虧而憤憤不平,結果讓他出去,又捨不得的情況,我們是來去自由。

五、合作社必須建立基層黨組織,黨組織要對勞動力進行教育和考核。我們不養懶人,即使是弱勞力,也必須貢獻自己力所能及的勞動和服務。基層黨組織要及時開除懶人家庭,不能讓一顆屎壞了一鍋粥。

六、農地繫結家庭人數。如果分田,只是讓農民平均分到土地,獲得財産權的契約,那我們本質上不就是在推行財産私有化嗎?社會主義是以公有制為主的生産,所以土地本質上是全民所有,對農民是土地繫結人口數量的永續承包制。例如一個四口之家,有一個人進城務工了,那他會有務工的收入,農村的家庭,就必須公平地減少畝地。而這些農地不得買賣和租賃,永遠繫結勞動者。

七、如果每人3畝地不夠分,那麼多餘的人怎麼辦?農場全部吸收,去開墾荒地和經營林業,獲得新的畝地這個資料,就是根據海南潛在耕地總量,與人口總量之間比較出來的。

至於某地多出來的3畝地,政府將委託情況較好的附近合作社,委託生産,當然這種情況下的600斤米的基礎盤,大部分就會被政府收走。實際上被委託的合作社,獲得的是超額獎勵。

八、提升農業産量,除了良好的勞動力組織和生産工具,非常重要的就是肥料。目前的現狀,肯定還只能是以農家肥為主。但是要注意,只依靠糞肥是完全不夠的,將全部海南人的糞肥都組織起來,也差得遠,例如城市中搜集的糞肥,能滿足城郊蔬菜地的使用就不錯了。

所以臨近山區的農田,應該盡量到森林中,蒐集枯枝爛葉,組織也會配套建設粉碎和發酵的工廠,將之加工成有機腐殖土,用來提高農田的肥力。

當然,我們也會進口一部分的化肥,但化肥的使用必須謹慎,因為對土壤自然生態的破壞很嚴重,需要盡量少用,但透過化肥補充磷、鉀等土壤天然缺乏的元素,也是應該的。總之,以農家肥為主,以化肥為輔,多重並舉,提高農田的肥力。

九、農場其實是合作社的高階形態。整合了集體的力量,才能對荒地和林地進行批次性的開發。開發成功,才能進行土地承包分配或林地綜合經營。

農場其實又具備了一些股份制的內涵,在開發中,參與者們不斷獲得的3畝地份額,就是股權。

農場要不斷保持其控制的土地,超過所有人3畝地加起來的份額,多出來的部分,就是讓農場不斷吸收和推廣新型種植技術、新增生産工具、進行豐富多樣化種養殖的累積性投資的資本來源,同時也是讓勞動參與者,在基礎收入之上進行分紅的來源。農場的管理,要採用一定的現代企業制度。

總體來說,李思華的這套方案,大致是歷史上承包制與初級合作社的混合體。而農場,則承擔了對農業現代化和規模化農業的探索。農民可以隨時選擇承包制單幹),但組織發展的重心,還是不斷地完善合作社集體)。

農地之後,李思華接下去談農業。

同志們一定要注意,農田耕地,只是農業最基礎的保吃飯的一部分。3畝地這個概念,就算是把地種得好到天上去,也不可能讓農民富裕起來

。對農地的有效管理,最多隻能讓我們實現“共同生存”,而不可能是“共同富裕”。

我們現在談的農業,必須是大農業的概念。大農業的基礎,必須是農林漁牧的綜合利用。海南的耕地,就算完成了上述的荒地開發,耕地總面積達到或者超過了600萬畝,也只能達到海南3.4萬平方公裡面積的17左右,只是海南土地總面積的一小部分。為什麼會是這樣?

因為海南是一個大海島,海島的中間主要都是山脈,然後向海岸邊,海拔逐漸降低,形成丘陵地帶。所有的耕地,幾乎都可以看成是大山的山腳延伸出來的丘陵地帶中適合耕作的小部分。所以海南不可能像大平原那樣,開發出更多的耕地來。山區並不適合開發成耕地,如果強行開發,反而會導致各種水土流失,形成人為製造的災難。

所以從地理上看,海南的大農業資源,潛力反而集中在了由山區構成的廣大林帶上面,其面積大約要佔到全島面積的70以上。林業必須成為新農業發展的支柱。海南在中國之南,氣候溫熱,而海島每年的臺風,又帶來了豐沛的雨水,非常適合林業發展。那麼林業該如何發展呢?

第一、以農場為基礎來探索,發展一定的經濟林。

經濟林的種群要不斷探索。但有幾個比較明顯的品種,熱帶水果例如芒果、菠蘿之類;工業上用途廣泛的橡膠;飲品如咖啡和茶葉等。

對於發展這些經濟果林,需要系統化的思維,例如熱帶水果不利儲存,我們就要建設罐頭工廠,將之製成罐頭。

最重要的是,發展這些經濟林,不能是全面的毀山重種。如果整座山頭都是單一的一種經濟樹木,就會潛伏著巨大災難。例如發生病蟲害等事件,那麼可能多年所有的種植,都會被一下子毀掉。

這種單一大規模化的種植,需要極力避免,整體上必須保證多種群、多樣化的豐富植物生態系統。對經濟林的種植,應該是在整體林區,一小塊、一小塊地鑲嵌進去。保證從整體林區的角度,仍然是豐富完整的森林生態。

第二、對現有自然林區,逐步管理起來。

林區到處都是寶,只是我們的知識還太貧乏,沒有能夠合理應用。組織已經去尋找在大陸廣東等地的一些植物學家和農學家,請他們來為我們規劃合理的管理方案。對於主要的方向舉例如下:

1、自然森林對於人類而言並不是完美的形態,植物過於密集,實際上也壓制了很多植物的自然生長。我們可以從森林中獲取一定的木材、藥材、野菜以及可食用澱粉富集植物,讓森林變得稀疏一些,讓陽光可以照得到森林的地面,主要樹種能長得更高,而各種植物的生産,更自然有利。這是採集業。

2、部分人工強化管理的森林,在森林中較大範圍內,可以圈養雞、羊、豬等提供肉食的牲畜,以及蘑菇、藥材等植物。這樣牲畜們可以在森林中獲得大部分吃食,而飼料的用量就可以大大減少。植物上也可以培養大量的蘑菇等食材,還可以批次獲得藥材。這是養殖業。

3、獲得的大量枯枝爛葉,不方便的地方直接在森林中掩埋,助力森林形成腐殖土。離開農耕比較近的地方,盡量設定生産腐殖土的小廠,加工成腐殖土或者直接進行堆肥。這是農肥業。

4、未來還可以在控制總量的前提下,發展一些高階形態的加工業,例如造紙和傢俱業。

原則是,無論如何不能破壞森林的完整性,不能破壞森林多種群多樣化的生態體系。同志們試想一下,如果把山頭都砍伐空了,那麼一下雨,就可能泥石都被水沖下來,而山上的土壤就會變得稀薄,再長樹就難了。破壞了自然生態,還怎麼發展林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