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建立海南革命根據地(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31章 建立海南革命根據地
李思華將建立情報組織放在了極重要的地位。她其實有所擔心,擔心的自然是廣東敵軍的反應速度,在李思華部這個歷史變數加入之後,還會等到明年3月才大舉“討伐”嗎?會不會提前了呢?尤其是考慮到攻陷文昌,對於國民黨的影響。畢竟,文昌是國母的家鄉,當然也是蔣夫人的家鄉,對於廣東敵軍的政治壓力還是有的。
所以她準備做兩手準備。
第一是全面強化廣東的情報組織,現在組織有了比較充分的人力,這個工作就可以規模性地展開,黨組織將在國民黨重兵屯駐的廣東各個城市,設定情報點,監控這些軍隊的動向;設定地下交通通訊網路,及時傳遞情報;在與海南通航的主要近距離的幾個港口,尤其是徐聞、雷州、湛江的港口,設立長期觀察哨,密切觀察粵軍出海的動向。其它還包括對廣東空軍的監視等,她知道歷史上廣東空軍在粵軍“討伐”海南時,曾經出動轟炸。
情報組織的建設,是提前實踐我黨革命勝利的成功經驗,發動群眾,結合情報網路,讓我們的眼睛無處不在,讓敵人的行動無所遁形。這是人民戰爭的資訊戰模式。
第二是加快炮兵營的訓練。她決心在2個月之內,要完成炮兵營的初步訓練。如果粵軍在政治壓力下提前出動,那麼她對抗的殺手鐧就是重炮。留下海口區域,就是誘使粵軍會首先登陸海口,這樣其行軍路線大機率可以被預測,到時候集中重炮火力,讓這些粵軍見識一下民國前所未有的火力!這樣的話,雖然她成型的部隊,到時可能只有2個營多不到3000人她考慮有1個營必然要應對地方其它方向。),但即使敵軍超過1個師,是一萬多人而非歷史上的四千多人,她也有把握一擊而破。
當然,如果敵軍真的還是3月來,那當然最好,屆時她手裡有一師加一團的雄厚兵力,敵人動員半個廣東才可能對付她,應對粵軍這第一次兵力不會太重的所謂“討伐”,自然是一盤小菜。
11月11日,“海南專區民主臨時政府”宣佈成立,馮百駒、姚斌領導成立了政府組織。現在這個“政府”,其實還只有不到三十個人,大部分的“政府機構”都還是個空殼。不過大家熱情高漲,李力勝同志說得好,我們先種梧桐樹,然而再逐步選擇鳳凰入住。每個人都身兼數職,推動著革命工作,先在文昌城區及附近展開。
李思華向來不屑於所謂的統一戰線,她一直認為那是在面臨共同的巨大壓力面前,才有一定效果。在多數時候,你如果講究統一戰線,那麼一定是己方獲得的短期便利,要用長期的十倍甚至幾十倍代價來承擔。所以她設計的政策,除非沒有別的辦法,否則根本不考慮緩和的手段。
對文昌城區的社會階層統計立即展開,文昌城區其實只有三萬多人,大多還是臨時性的,所以統計並不難。馮百駒等已經將文昌城區的地下黨員,逐一召回組織,還組織了一些進步青年,對文昌城區的每一個街區,逐家逐戶迅速調查統計。李思華對於這類城區總的思路是,按照士農工商,分類實施臨時政策:
一、對於“士”,其實就是與國民黨關系密切的當地官僚吏員,一些後世“事業編”的相關人員。這類人中的權力者,全部逮捕改造,聲譽差的,法辦甚至槍斃;聲譽較好的,教育後免職歸家。對於純粹事務性的吏員,堅決法辦和槍斃一批有劣跡的,其餘的根據重要性,暫時替代不了的,監視使用;可以替代的,替代以我們自己的黨員,或者選拔優秀的進步青年。
二、對於“農”,包括地主和農民,地主自然是打擊的主要物件,有劣跡的沒收田産,懲罰過去的罪惡。所謂聲譽良好的,也必須解散奴僕,田産只允許保留每口人5畝地,多餘的一律沒收。農民自然是依靠的物件,自耕農和上中農保持原樣,鼓勵和扶持耕作。對於貧農,李思華會有一整套的策略在其後推出,要透過農場和合作社等模式,來實現集體化和基層組織化。
三、對於“商”,這是李思華目前只能緩手的部分。海南只是個海島,商人的物資流通,對於根據地非常重要,現在只能是既控制又發展。除了限制商業的種類、稅收外,李思華還考慮用一些激勵措施,來推動某些貿易的發展。
四、對於“工”,目前其實只有一些手工業,文昌這裡只有非常初級的“資産階級”,多數不過是手工業的工坊主,工人也是手工業者。所以主要就是“立規矩”,例如最低工資、工作時間限制等方面。
根據每天不斷的統計和調研彙總,很快馮百駒他們就根據這一套思路,在文昌不斷出臺相關的政策,並以武力保證實施。雷厲風行的行動力,其實也激勵了一批有著社會改良理想的當地青年。這樣的一天天裡,政府組織每一天都在完善,而文昌城也每一天都在改變。
主力部隊的進展非常快,12日下定安,13日下瓊海和屯昌,14日下萬寧,15日攻克陵水,而16日則入山攻克瓊中。幾乎是一日一城,畢竟這些地方的反動勢力,幾乎都是少量的保安團,所謂海南國民黨的正規軍,只有三十三團和二十二團,其實也不滿編,裝備也很差。所以這些縣城
,往往兵力只有數百甚至更少,武器大多是非常陳舊的爛貨。
攻克城區後,部隊迅速分成小隊,對區域內那些“豪強地主”,即擁有武裝家丁的地主堅決攻擊,收繳武器,對於反抗者堅決鎮壓。一時間,海南的“紅潮”震撼全島,主要集中在海口的海南國民黨勢力,惶惶不安,拼命催促大陸的粵軍出兵。
但哪有那麼容易呢?這個時候廣東軍閥的兩大巨頭,李濟深和張發奎,為了爭奪廣州,就差直接開戰了,暫時都顧不上,而海南起義的訊息,也開始在國內傳開。
攻克各地,第一優先的事情,都是抓捕那些參與了幾個月前,國民黨在海南“四二二”清黨大屠殺的反動派,海南在422大屠殺中,員和進步群眾被殺2000餘人,血淚斑斑尤未幹,豈能不報?包括文昌在內,只要確證本人參與了422大屠殺的反動派,基本都被槍斃了,有些還是在當地“有聲譽”計程車紳,曾經有同志建議,是否要放其一馬?都被李思華強硬地拒絕了。李思華強硬的個性,也第一次在海南的同志們心中,得到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李思華前世學習黨史的時候,就對因為“統一戰線”,放過一些屠殺過我黨同志的事情,很不以為然。這種退讓,當然是因為當時覺得自身的力量不夠,例如抗日前期。而往往當時的退讓,後來都付出相應的甚至更大的代價。有些建國後都放過了,例如李濟深、龔楚。
然而後來的同志有什麼資格?能夠代表那些被屠殺已經犧牲的同志,去原諒去放過這些屠夫呢?她告訴自己,不是萬不得已,自己是不會去組建什麼統一戰線的,為什麼叫“李力勝”?不就是因為這種初心嗎?
在海口的國民黨海南專員,曾三省和曾繼潘,行政督察專員併兼任保安司令部司令的吳道南,以及他的副手丘邱宋,正坐困愁城。
國民黨在海南,當下只有幾個保安團,所謂正規部隊的第三十三團等,只有八百多人。那些駐紮島內各地的保安團,現在哪敢動呢?尤其在李思華部已經佔領的7個縣區中,當地的保安部隊,已經全部完蛋了。這一次的紅潮非比尋常,要讓他們組織去討伐,當然是不敢的。而大陸那裡始終沒有明確答複出兵的日期,讓他們心頭如何不焦灼呢?沒有想到422奠定的國民黨大好局勢,半年後就被顛覆了。
幾個人說到後來,也只能發悶。沒有說出口的擔心是,共黨要是接下來進攻海口,怎麼辦?
其實粵軍也有人在思考著海南的形勢,這個人倒是渴望盡快出兵海南,來鎮壓。
此人就是蔡廷凱。說到這個人的“積極性”,就要從粵軍這幾年的演變說起。
1925年7月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後,粵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李濟深任軍長,陳可餘任副軍長,下轄四個師,分別是:第10師,師長陳明樞;第11師,師長陳紀棠;第12師,師長張發奎;第13師,師長徐京唐。直轄一個獨立團,著名的葉挺獨立團。雖然統合到一個軍,其實這幾個師都是各有山頭,李濟深並不能真的全部控制。
北伐開始,李濟深率領第10師、13師鎮守廣東。第11師、12師和獨立團參加北伐併成為主力。這2個師尤其是獨立團,在北伐中打出了赫赫威名,是第4軍最光輝的時刻,被稱為“鐵軍”。其後第幾個師都擴編為軍,第11師變成了第11軍,而蔡廷凱就曾經擔任第11軍的副軍長併兼任該軍第10師的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