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緬甸社會與新計劃(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25章 緬甸社會與新計劃
大家情緒平定後,李思華又分析了緬甸現在的社會情況,她的主要分析包括:
英國殖民當局與緬甸人民之間的矛盾極深。即使是緬人的上層,英國人也幾乎完全排除了他們的上層統治地位。例如緬甸的立法議會,9名議員沒有一個是緬甸人;而32個文官處的官員,也沒有一個緬甸人。這使得即使是緬人的上層,反英情緒也很非常高。這對我們極為有利,尤其便於我們前期對根據地的隱秘性保護。
英國在緬甸的經濟統治,是將緬甸打造成稻米生産的單一殖民經濟。這對我們未來解決糧食問題,非常有幫助。
在緬甸值得關注的一個特色,是緬甸被稱為“殖民地中的殖民地”,英國人大量利用印度人來統治緬甸,將緬甸人的怒火引到印度人身上,他們自己在背後享受利益。目前印僑佔全緬甸人口的7,大約有七八十萬。尤其是英國人引入了一個南印度的“齊智人”世襲職業高利貸集團,這個集團本身以精明和刻薄著稱,讓他們成為緬甸稻米生産的主要資金提供者。
每年稻米播種前,因為緬甸農民自身非常貧窮,只能向齊智人以土地抵押高息貸款,如果收成後無法還款,就失去土地、淪為佃農,這和我們國內的情況是類似的。目前緬甸農民所欠的貸款高達75000萬盧布,其中34都是向齊智人貸的。其實齊智人的資金哪來的?大多數都是來自英國控制的銀行,他們以10~20的利息貸給齊智人,而齊智人再以更高的利息,貸給緬甸農民。英國人享受了剝削的大頭,而齊智人在分享小頭的時候,承擔壞名聲和怒火仇視。所以緬甸的農民是極為悲慘的,除了利息,地租也高達25~60。
今後我們進軍緬甸,一定要徹底地將這個莫名其妙的印度奴才組成的剝削食利階層徹底抹除。所以我們知道,在緬甸我們的主要敵人,雖然是英帝國主義,但無論從軍事上還是經濟上英國人都主要依靠印度奴才。同志們在研究緬甸的同時,必須對印度殖民地深入研究。
在山地和所謂的“少數民族區域”,因為資源比較貧瘠,英國人採用的則是“羈縻”政策,扶持當地的大小地主,盡量維持其原始的土司性質的野蠻統治,避免出現對英國殖民的反抗力量。
所謂的少數民族裡面,值得注意的主要是4個。第一是我們首先進入的若幹邦的阿拉幹人。真正勢力比較大的分別是欽族、克欽族和撣邦人,後面的這三個“少數民族”,是英國殖民當局用來制衡和壓制緬人主體的主要工具,他們的上層,是所謂的“山區公務員”,其實都自以為是一個個的“獨立王國”,我們要充分認識其上層建築的封建腐朽性,以及反動性,要堅決地予以打擊和消滅。
至於緬人,其上層的民族意識來源於過去的緬甸王國,他們曾經與英國爆發了三次英緬戰爭,其中1824年的第一次,雖然緬甸最終失敗,但英軍損失了15000人,戰爭支出高達1300萬英鎊,這是他們民氣最高的時候。但第一次之後,就江河日下,其後的第二次、第三次英緬戰爭中,緬軍幾乎都是一觸即潰。而徹底淪為殖民地後,現在的民氣已經衰朽到了極點。但這種情況是有利於我們整合,並將之徹底融入中華民族的。
緬甸乃至整個中南半島的主要國家,本來都是中華的屬邦,是廣義的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如果我們不能收複緬甸,那麼多年以後,脫離了母邦中華的它,就會成為真正的獨立民族和獨立國家,這將是中華民族歷史的悲哀。
所以同志們,不要覺得在緬甸發展和作戰,是在所謂的外國,這也是我們的本土,不要讓西方帝國主義者強加給我們的刻板印象,不要讓清朝因為腐朽而被迫丟失了大片國土的過去歷史,變成了自己居然承認的真實,從而影響了我們自己收複國土、解放人民的光榮鬥爭和光複決心。我們的國土原則,當然是以我們自己的意識形態和歷史定位為主。
展望未來,如果經濟危機爆發,英帝國主義必然的選擇,是加大對殖民地的盤剝,這將激化其與各個殖民地之間的矛盾,我們的計劃,就將利用這種矛盾的情勢,趁勢而起,成為緬甸人民的主要解放力量。
以李思華為主的討論,讓同志們從一個整體的戰略高度上,把握了緬甸鬥爭中,政治、經濟、軍事的總體脈絡。
8月24日,華海號來到了淇澳島碼頭停泊。明天,兩只隊伍將登上這艘客輪,分別去緬甸和印度完成他們的各自任務。物資裝備今天就開始裝船,明天打扮成考古團隊隨從以及貿易公司隨員的隊伍直接登船。這艘船將南下先抵達新加坡,然後從新加坡去緬甸,最後到印度。回程時不再經過緬甸,而是直接從印度駛向新加坡,再從新加坡返回淇澳島和香港。
8月25日,李思華送別曹子卿和吳長彩等人率領的隊伍,看著他們登場啟航後,她在海邊沉思了一會,感慨這就像是放出去的風箏,已經不在她控制之下了,以後這樣的情況會越來越多,都要依靠同志們自己的能力和應變了。
在他們去出任務的這段時間,除了日常軍事和政治思想訓練等日常工作外,她要完善一個
新的大計劃。作為緬甸計劃和美國計劃執行前的補充計劃。
這個計劃是因為她考慮未來移民的中轉點問題的時候想到的。淇澳島作為移民中轉點太小了,如果承載量達到2個月1萬人的話,恐怕能力已經到頂。而且淇澳島畢竟離開香港太近,如此巨量的人流來往,暴露的可能性很高,這會帶來很大的風險。
對淇澳島的選擇是當初形勢比較緊張的時候,過於急躁的決策造成的。不過當時後確實也沒有執行李思華現在考慮的新計劃的能力。淇澳島仍可作為一個面對香港的活動基地,但執行未來宏大的計劃,就非常不足了。
所以她需要考慮淇澳島之外的新基地計劃。經過這些天的思考,她給出的答案是海南島。
前些天她拿著地圖在研究的時候,就注意到了海南島。反複搜尋了多個地點,最終她的視線還是停留在了海南島的位置上,太適合了。
她發現之前自己陷入了一個思維誤區,將國境內沿海所有的區域,都視為當前反動派勢力非常強大的地方,而沒有注意到海南島其實是個反動勢力非常薄弱的孤島。
她回憶著黨史上記載的,前世我黨海南縱隊23年孤軍奮戰的歷史,1927年也就是今年的9月,我黨同志馮百駒、王武明等組織起義,建立海南縱隊,到1928年春曾經席捲海南。
1928年3月中旬,國民黨廣東當局,派第十一軍第十師師長蔡廷凱率4000餘人,圍剿海南蘇區,由於當時海南縱隊僅有1400餘人,且武器裝置奇差無比,因此失敗,革命陷入低潮。其後屢次壯大又陷入低潮,但革命的火種始終沒斷過。
國民黨歷史上的幾次圍剿,最大兵力沒有超過1個旅,說明軍閥或者國民黨對於海南的興趣是有限的,畢竟在當時的認知中,海南是個天涯海角最荒僻的地方,還是個孤島。而且國民黨的海軍能力有限,即使此島被我黨佔領,其登陸戰能力將非常有限,尤其是如果我們能夠在島上建立一定空軍的話,壓制住國民黨空軍,也就壓制住了國民黨海軍。
而且很快,廣東的軍事力量,即粵軍的首領會從李濟深,轉為有名的“南天王”陳濟堂,他雖然服從蔣介石,但粵軍內部四分五裂,對於必然碰撞硬石頭的攻擊海南,未必會下多少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