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出發籌備與緬甸計劃(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24章 出發籌備與緬甸計劃
去緬甸團隊的扮演相對簡單一些,因為只要他們作為貿易公司的僱員,在實兌獲得英國殖民當局認可,開辦公司,扮演職業經理人而已。對他們的警告,是讓他們不能越位,起了壞心,而想什麼不該想的利益。
李思華對緬甸方向的幾個洋人也進行了面試,沒有什麼特別出色的,不過勉勉強強也夠了,畢竟在科欽的公司只是一個名義,搭一個架子,讓一些同志可以當地公司的名義活動罷了,這些洋人,對於我黨的活動,是一點都接觸不到的。
安排好了洋人們,李思華又去和華海航運的兩位關鍵人物,華海號和華洋號的兩位船長,即華明義和袁乾生見了面,她有重要的事情與這兩位商量。
李思華開門見山地對這兩位說,公司還需要短期就再購入2艘海輪,其中一艘仍然是貨運海輪,希望是能達到6000噸或以上級別的散貨船。另外一艘則要求是遠洋郵輪,要求噸位在15000噸左右。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須適航中國到美國之間的海運航線。時間緊張,要求必須馬上尋找標的,公司希望在3~4個月後,即10~11月份就能夠開啟中美航線,有標的了,公司可以先付定金,而後11月支付全款,由於要得急,價格貴一些沒關系。如果一時無法找到適合的船,那就想辦法租賃,但海員全部用自己的,立即進行提前的海員招聘。
李思華的要求,當然讓兩個人非常震驚,尤其是華明義。這位女士背後是怎樣的家族?實力那麼大?
華明義為人深沉。他入職差不多兩個月,已經觀察到了公司不同尋常的一些蹊蹺之處。例如,公司幾次運載的一些貨物,被包裝箱密封,根本就不讓海員接觸,而運輸者和看守者,都很可能是一些軍人,他們身上的那種氣質,他在以往生涯中,接觸過一些西方軍隊,總體是有類似之處的。這些秘密貨物,也不像是走私,因為基本都是流向淇澳島,他甚至有猜測貨物多半是武器彈藥。再比如,大量的糧食運輸,似乎也有一些不同尋常。
其它還有一些讓他感覺奇怪的地方。公司似乎不急於追求業務進展和經營盈利,按理說兩艘船的船員薪資很高,經營壓力應該不小,但公司迄今沒有什麼主營業務,而對於租賃海輪運力,控制得很嚴,主要還是自用。公司還派了一些明顯並不是海運專業人員的人士,加入了公司,其實除了少數幾個人,多數人就是掛個名字,並不經常來上班,這些人,由一名李思華派遣的副總負責,其它人無權幹涉。他偶爾還能聽到他們的一些談話和對話,這些人似乎是親共人士,對國民政府非常鄙視。
所以華明義隱隱覺得,這個華海航運的背後,很可能並不是單純的商業家族,而是有政治甚至軍事組織的背景。由於他的背景和閱歷,他素來是遠離政治的,整天在海上,也不太可能去關心這些。對於國民政府或者是現在香港報紙上正在喊打喊殺的,他也沒有明顯的好壞傾向。民國剛剛正式成立,至於他更是完全不瞭解。不過他對於國家的前途,是比較悲觀的,他現在的心態,就是一種比較漠然的“觀察者”心態。
華明義心裡唸叨著,希望這個組織不要鬧出什麼事來,把自己牽連進去。不過他還是很感激李思華的,給了他這個機會,成為一家規模型的海運企業的運營高管,這下子又要買2艘遠洋海輪,手筆真的大。
老袁卻興奮了起來。他的性格比較大大咧咧,想不了像華明義的心思那麼深。他本來的擔心是好像除了公司自己用,這家航運公司還沒有什麼業務啊,這份高薪高職,能做多久呢?現在主家又要買兩艘大型海輪,說明主家是真的不差錢,而且在海運上肯定要大幹一番,否則不會那麼投資。這下子,對自己的前程有底氣了。主家可能是要準備一段時間,才大規模開啟業務吧?
李思華的計劃是,考慮到未來緬甸移民和美國那面的雙重需要,2艘海輪肯定不夠用。但如果租賃外界公司的船,太容易洩密。主要的運輸能力,還是要自己控制。
所以計劃用郵輪來進行移民轉運,而在美國沿海部署一艘貨輪。另外兩艘貨輪用於緬甸根據地初期的物資轉運和走私。各地需要的接駁轉運小船,則屆時根據需求配置。
李思華告訴他們,8月25日,華海號要去一趟印度科欽港,中途會在緬甸實兌港停留。在緬甸,公司將開啟相關的貿易業務,出口香港的日用品,而進口緬甸的稻米。至於去印度,是為了接送一隻美英聯合的考古隊。航運計劃的細節,會有負責人和他們對接。他們需要在25日之前做好海航的準備。
李思華注視著兩人,說道:“不瞞兩位,我們有一些特殊的業務,可能涉及走私。不過請放心,一定不會是什麼毒品之類的坑害國民的玩意。我們承諾,一定會保護好兩位和海員的安全,不會牽涉到你們。當然為了大家安全起見,你們最好不要知道也不要打聽內情。公司對兩位的要求,只是管理好船舶和組織好航運,純粹的專業事務,不涉及其它。”
華明義和老袁對視了一眼。老袁雖然大大咧咧,但也不是完全沒心眼的人,他心裡也有一些猜測。民國期間政府的管
理能力極差,外貿海運,有一些走私,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兩人都向李思華做出了承諾,其實他們現在,本心也不願意深入,保持點距離也好。至於計劃購買的兩艘新海輪,他們將全力打聽訊息,爭取早日確定標的。
安排好印度神廟計劃的相關主要準備,李思華將準備的重點轉移到了緬甸根據地計劃上。神廟計劃整體上只是一次“突襲”,是短暫的行動。而緬甸根據地計劃則是長期性的,團隊顯得尤其重要,她本人在行動計劃完全展開後,在兩年之內幾乎只能是呆在美國及附近,指揮在美國的行動。
美國和緬甸相隔萬裡,只能透過電報傳達一些最基本的資訊。因此緬甸團隊,就必須具備高度的自主性的組織和運營能力,這些同志們,能夠在沒有她領導的前提下,實現目的嗎?他們面臨的環境,不僅有語言和文化障礙,而且是在英國殖民地,面對一個極為陌生而且可能有潛在敵意的大環境。想到這,她心裡不由有些焦灼。
她仔細考慮著緬甸團隊的人選。軍事上的人選,領導人自然是她的副手曹子卿。政治等其它方面的領導人呢?最重要的素質除了信仰堅定,有,有領導力,決策果敢,還需要非常的冷靜周到、以及關鍵時刻的冷酷決斷等其它方面,需要的是比較全面的素質。
她最終選擇了一位名叫吳長彩的同志,來擔任政治和根據地的領導人。吳長彩也是廣州事變救出同志中留下的一員,現年32歲,讀過私塾,海陸豐人。選擇他的原因是此人的能力比較全面,經驗比較豐富。他當過兵、跑過海,也做過工人,閱歷較廣,一直說自己是“樣樣皆通、樣樣稀鬆”。他很大的一個特點,是擅長與各種人都能夠很好溝通,比較讓人信服。
這些當然只是表面的性格。李思華比較信任他的原因,是最近幾個月,這個人一直被她安排各種“萬金油”的任務,而多種多樣的臨時任務中,此人表現得一直能力出眾,而且非常熱情,有困難能夠自己想辦法克服,也能團結同志。
李思華繼續選擇了約10名左右的同志,然後就是一個排的先遣兵力。她考慮讓機靈的王紀帶領,但這個排的成員要重新混編,將幾個排裡面最機靈計程車兵都挑出來,在初期老實木訥不是好事,他們過去緬甸,可不是單純作戰的,任務遠遠超出了作戰。
除了行動馬上需求的人員,她也讓龔光宗抓緊組織一隻真正的財務團隊,如果神廟計劃成功,組織管理的資金將是相當的龐大,而且未來按照她的計劃,各種資金排程、甚至金融上的操作,根本不是龔光宗一個人能做好的。雖然主要團隊的人員,未來會在美國吸納,但如果能在香港找到一些合適的,當然也很好。透過黨組織,她在整個香港物色著合適的人選,尤其是思想進步的專業青年。
幾天後,緬甸根據地小組和印度神廟行動小組成立,各項準備加緊執行中。李思華與吳長彩、曹子卿領導的緬甸小組詳細地討論了緬甸的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