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喜愛 還有驚喜

學識字的少年被青年一嗓子嚇住了, 手中的竹竿也掉在了地上。

幾個正在苦哈哈幹活的孩童立即圍了過來。

領頭的中年男子放下手中的一捆麻桿,邊走邊問:“到底怎麼了?”

青年並不認識字,只能說:“他們在這裡嘀嘀咕咕, 說要走。”

肖平有些無奈, 真是巧了, 剛剛正在教那少年“走”字如何寫, 恰巧被他聽到了。

“阿豐, 怎麼回事?”手頭的活很多,被耽誤之後, 男子有些不悅。

“他們, 他們在教我識字。”叫阿豐的少年低下頭, 彷彿犯了很大的錯誤一般。

“識字?”男子走過來, 看到了地上歪歪扭扭的大字。男子看得出, 這些字雖然寫得比較醜, 但確確實實是字。

“識字啊……”男子的話語突然柔和了起來,他看了看周圍幾個圍觀的孩子,問, “你們想學識字嗎?”

這些或大或小的孩童對視了一眼, 彷彿是鼓足了勇氣一般, 突然爆發出巨大的聲響:“想,我們想識字。識字了才不會受欺負!”

男子撫摸著他身旁最近的一個孩童的腦袋, 眼睛竟然有些濕潤。他背過身用粗糙的手指擦拭了一下, 轉身問肖平:“你能教他們識字嗎?教他們簡單地認識一些字就可以。”

彷彿心中下了很大的決心一般, 男子接著道:“只要你們保證不說出去我們的行蹤, 我們可以放你們走。教他們識字,不會耽誤你們很長時間。”

肖平已經意識到了男子許諾放他們離開需要承擔的風險,當即表示:“我們保證, 不經過你們的允許,絕不洩露你們的行蹤。”

男子隨即開始給肖平和曾芸芸松綁,行動之間,已經十分恭敬。閩地和江西一樣,都是興教育、重科舉之地。在宋朝,福建考生也有過科舉屠榜的壯舉。哪怕在明朝,福建依然是科舉大省。和江西一樣,這裡的百姓無論尊卑,都保持著對讀書人的尊敬。如今,肖平要教這些孩童識字,那麼他就是先生。這是讓他們打從內心都會尊重的稱呼。

簡單的交流之後,肖平了解了他們來此的因由。

男子叫林大海,和其他人一樣,他們世代都居住在福建海邊,一邊打漁,一邊務農。嘉靖年間,倭寇對福建沿海的騷擾越來越密集。為此,林大海祖輩們就躲到了江西山中,成為流民。

他們最初是居於贛南山中,那裡東、南、西三面環山,卻有往閩西、粵東、粵北、湘東南各縣溝通的路徑。在贛南山中,他們搭上簡易的窩棚,以種植簡單的作物謀生。不過,隨同他們一起內遷的很多人因為受不了苦,從流民變成了流寇,或被鎮壓,或潛伏在別處去了。他們這幾戶人家,都比較老實,只求靠勞作為生。

可即使如此,想要活下去也是不容易的。明朝的戶籍制度十分嚴格,《大明律》中對他們這些逃離原籍、避稅山中的人有嚴苛的規定。一旦被官府捉住,他們受杖刑、笞刑都是輕的,落在胥吏手中,很容易送命。

也就是幾個月前,他們長期隱居的地點被發現了。在逃命的過程中,幾戶人家的老人為了避免拖累他們,都堅持留下來。結果,只有這些中青年、婦人和孩童艱難地逃到這裡,棲息於這個隱蔽的山谷之中。

越是生存不易,他們越是有對知識的渴望。因此,當林大海意識到可以讓這些孩子學識字的時候,他不知不覺間放鬆了戒備,轉而表達內心的渴求。

曾芸芸和肖平感受到了他們的渴求。如果說之前還把教他們識字作為逃離此處的條件和手段,那麼此時,他們有了教授文字的沖動。

沒有學堂不是問題,找片陰涼的地方席地而坐即可;沒有紙筆不是問題,竹枝為筆,大地為紙。肖平講授得很認真,這些孩子們學得也很認真。

少了七個少年和孩童的參與,林大海等人的勞作更加緊張了,不過他們臉上洋溢位了由衷的高興。顛沛流離的日子裡,也就是今天讓他們生出了一絲希望。

整個下午,肖平教會了這些少年和孩童學會了書寫自己的名字,學會了能識讀十幾個常見字。曾芸芸則教了他們簡單的算術。

來自二十一世紀數學理念,真的不是這個時代能夠具備的。教到最後,連那些青壯年和婦人都放下手頭的活計跑過來傾聽。

聽完課,林大海感慨道:“若是早學了這些,何至於被那些奸商欺騙!”

晚飯時谷中燃起的炊煙比平時都要溫馨一些。圍坐在一起吃著極為粗糙的飯食,流民們麻木的臉上難得有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