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制勝秘訣 曾芸芸的獨門教輔資料……

連日的暴雨終於消失無蹤後,晴朗的早晨顯得格外明亮澄澈。晨光之中,天空湛藍如洗,將整座文峰山映襯得格外蔥蘢青翠。公雞的啼叫聲剛剛漸漸退去,嘰嘰喳喳的鳥鳴聲便此起彼伏地交織在一起。

曾芸芸正睡得香甜,卻被屋外的各種聲響驚醒了。過去,除了高考和考研之前的那段緊張時光,她很少醒得如此之早。

在這個世界,依然延續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生活習慣。因此,天剛濛濛放亮,人們便紛紛開始為了生計而忙碌起來。種田的、打魚的、做工的、讀書的……無一不是在這種喧鬧嘈雜中有序地進行著。

由於洪水剛剛退去,所以贛江的河灘上留下了大量被洪水沖來的雜物。包括孩童在內的許多人都在江邊忙著撿拾甚至打撈這些東西。哪怕是一些柴草,他們也一絲一毫都不放過,全部運回家中。

雖然此時的江西經濟相對較為繁榮,但是老百姓的日子過得並不輕松愜意。萬歷年間,全國大約有田地七億零一百三十九萬畝,每年的田賦約為兩千六百六十萬石,然而江西只有田地四千萬畝,承擔的田賦卻是二百六十多萬石。這相當於,江西以全國二十分之一的田地,卻承擔著全國十分之一的田賦。因此,即便吉安府被稱為“金廬陵”,但百姓們的生活依舊並不輕松。

這裡的讀書人雖然數量較多,但也只是比例相對而言較高。大量的普通百姓,是沒有機會讀書進學的。就以肖平的家境來說,若不是他的父親是個秀才,給他留下了些許房産和田畝,他也是沒有讀書的機會的。可倘若再繼續被他的大伯和大伯母等人肆意侵佔,肖平依然會失去這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

想了一會兒這些內容,曾芸芸愈發覺得催促肖平努力進取已經刻不容緩。

過去,曾芸芸在這個時辰早已會起床開始忙碌,可是今天卻遲遲不願意離開溫暖的床鋪。

肖平雖然覺得有些奇怪,但也沒有過多地去思考,只是單純地認為曾芸芸大病初癒,應該好好地休息調養。

昨晚飯後,曾芸芸便睡在了床上,而他則睡在用凳子和木板臨時搭建起來的小床上。二人所居住的小屋內並沒有什麼值錢的傢什物件,哪怕是好點的被褥也沒有。不過好在天氣已經轉暖,合衣躺下,蓋住肚子便也不覺得寒冷。只是這臨時搭建的床鋪並不平整,睡得曾芸芸有些腰痠背痛。她不得不艱難地起身將床鋪整理得稍微平整一些。

另外,屋子裡實在是太潮濕了,那發黴的氣息沖得她的鼻子難受極了。曾芸芸幾乎是到了半夜才迷迷糊糊地睡著。

肖平倒是睡得格外香甜。一方面是因為曾芸芸的病痊癒了,他心中沒了牽掛之事,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最近沒有休息好,實在是有些疲倦了。

醒來後,他便拿著一本書,坐在門口認真地閱讀起來。

發現曾芸芸醒了之後,他便大聲地念出聲來。曾芸芸聽得出,他讀的是《論語》: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肖平讀得倒是極為熟練。曾芸芸相信,哪怕讓他放下書本,他也能夠一字不漏地背誦下來。

“何為務本?”曾芸芸突然出聲問道。

肖平一愣,完全沒有想到曾芸芸會突然發問,整理了好一會兒思緒才回答道:“務本,就是集中精力去做根本的事情。”

曾芸芸點了點頭,心中暗道:“還算保留了一絲希望。”

隨即,她又問道:“本利而道生當作何解?為仁之本指的又是什麼?”

這個稍有難度的問題,肖平便回答不上來了。思考了半天,也只是回答道:“道就是人道、人心,仁之本就是孝悌。”

曾芸芸坐起身來,緩緩說道:“夫子之學所最為重視的就在於道。你說的沒錯,所謂道,即人道,其根本則在於人心。人道必然是基於人心的,如果擁有孝悌之心,才能夠擁有孝悌之道。擁有仁心,才能夠擁有仁道。本立而道生,雖然看似是自然而然應當有的事情,但也貴在人能夠去誘發促進它,更貴在人能夠去護養併成全它。凡是這些,都依賴於學習,並非是說擁有此心就能夠具備此道。”

頓了一頓,曾芸芸待肖平稍稍消化了一些內容,又接著說道:“仁者,是人群相處的大道。既然孝悌乃是仁之本,人如果能夠擁有孝悌之心,自然就能夠擁有仁心仁道,就如同樹木生長於根部。孝悌既指心,也指道。踐行道並且在內心有所得就稱之為德。仁也是如此,有的是指心而言,有的是指道而言,有的是指德而言。內在修養於自身為德,外在施之於人群為道。”

肖平一開始聽的時候緊皺著眉頭,可是慢慢地聽下去之後,臉上便露出了欣喜的神色。

《論語》對於他來說,早已背得滾瓜爛熟。只是他對於其中很多關鍵的地方並不瞭解。在書院裡,哪怕有先生進行教授,可是很多地方,先生也只是略微地指點一二,並沒有做太過細致的講解。先生總是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此時,他乍一聽到曾芸芸的講解,頓時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此處長久以來的疑惑立即被驅散得無影無蹤。

他連忙又問了好幾個問題。

有些問題,曾芸芸能夠立即給出答案,有些則需要她在腦海中慢慢地搜尋回憶。好在她作為雙料博士,之前讀過的書籍足夠多。她只需要一些時間,就能夠找到書中的相關段落即可。有些時候,她還需要將不同書中的觀點進行總結歸納,以便肖平能夠理解得更加清晰透徹。

幸好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經史子集浩如煙海,猶如恆河之沙,倒是不用擔心肖平的問題回答不出來。

曾芸芸就這樣,一邊講解,一邊更好地熟悉大腦中這個小小的圖書系統。熟練之後,她應對起來也會更加地從容自如。

將曾芸芸所說的話牢記在心中,肖平忍不住說道:“芸芸,你講解得真是太好了。這些都是你自己想出來的嗎?”

曾芸芸回答道:“自然不是。這是父親當年所作的註解。”

肖山作為秀才,當年家境也算是頗為殷實,確實收藏有不少的藏書。只是後來他離奇失蹤,很多書籍也不知道被誰弄去了。

因為家中只留下肖平和曾芸芸二人,肖平的大伯母便提出,偌大的房子讓兩個小孩子居住純屬浪費,倒不如給投靠她的弟弟全家居住,而肖平和曾芸芸則可以居住在大伯的這處小屋。作為條件,大伯一家會負責肖平和曾芸芸一早一晚兩頓飯。

只是等大伯母的弟弟住進去之後,大伯母便立即變卦了,承諾的兩頓飯瞬間沒了蹤影。只是怕族中追究,便偶爾施捨一點米麵給肖平,算是勉強履行了承諾。

家宅被霸佔之後,屋內的書籍自然也丟失了許多,如今留在肖平手中的,僅僅只有數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