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地獄模式的科舉之路 夫君不僅是學渣,……(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2章 地獄模式的科舉之路 夫君不僅是學渣,……
曾芸芸藉助水盆中的倒影仔細瞧了瞧自己,容貌倒是天生麗質,那眉眼與之前的自己竟還有幾分相像。只是這具身體實在太過瘦弱了,明顯呈現出營養不良的狀態。
不過看看這幾乎家徒四壁的貧寒環境,她又不禁感慨,之前能在這樣的境況下活下來都算是極為不容易了。
過了一會兒,肖平回來了。
看到曾芸芸已經起身,肖平的臉上瞬間綻放出燦爛的笑容:“芸芸,你感覺怎麼樣?餓不餓?我現在就給你做點吃的。”
說著,肖平將手中那塊黑乎乎的碎銀子遞向了曾芸芸。過去,二人有限的錢物,向來都是由曾芸芸掌管。
曾芸芸愣了一下,沒有伸手去接銀子。她問道:“大伯母來是為了什麼事情?”
肖平遲疑了片刻,說道:“就是書院的事。”
曾芸芸想起了剛才隱約聽到的一些內容,再結合腦海中的記憶,追問道:“她逼你退出書院?你答應了?”
肖平笑了笑,一邊將銀子輕輕放下,一邊說道:“嗯,答應了。不過不在書院也一樣可以讀書的。”
曾芸芸繼續追問:“那參加府試的名額,你不要了?”
肖平卻道:“你還不瞭解我的情形嗎?留在書院,我也得不到那個名額。倒不如老老實實參加縣試,透過了自然可以去參加府試。如果連縣試都過不了,我去了府試也是浪費一次機會,還會平白無故被人笑話。”
曾芸芸嘆息了一聲,任由肖平去忙碌,心中卻開始思索著以後的出路。
作為文史雙博士,稍稍結合身體原主人的記憶,她很容易就判斷出,現在是公元 1573 年,也就是大明萬歷元年。
若是按照歷史原有的軌跡,明朝還有八十一年才會走向滅亡,這點倒是暫時不需要過多地擔心。她此刻需要費心考慮的,是如何在這個時代安身立命。
在明朝,士農工商,這四民幾乎構成了整個社會的階層架構。
做生意,她沒有本錢,也沒有那份精明的頭腦。當個能工巧匠,她更是沒有那樣的本事。做農民,肖家倒是有幾畝薄田,可一沒有優良的種子,二沒有化肥,三沒有現代化的機械,根本不可能有出人頭地的機會,甚至想要混個溫飽都極為艱難。唯一有可能的機會,便是成為一個擁有功名的讀書人。
想到這裡,肖芸芸又是一聲深深的嘆息。穿越就穿越吧,偏偏依然是女兒身。可在明朝的現實社會中,壓根沒有黃梅戲《女駙馬》中女扮男裝考狀元的可能性,想當個女童生都毫無機會。女人想要獨立自主是極其困難的,更不用說出人頭地、有所作為了。
當然,以曾芸芸的才華,還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嘗試的。無論是來自二十一世紀的見識、還是現代教育中積累的豐富知識,都是這個時代的人所不曾具備的。然而,要將這些見識和知識成功轉化為財富,並非想象中那麼輕松容易。比如曾芸芸現在寫出一本《紅樓夢》,保準很快就會被官府捉過去。暫且不說影射朝政之類的問題,單單是作品中包羅永珍的豐富內容,怎麼可能是一個十三歲的小女孩能夠掌握的?她極有可能會被當成妖怪對待。
因此,她的希望暫時只能寄託在肖平身上。
穿越前的曾芸芸是比較慵懶的,讀了二十多年的書,早已心生厭倦,這輩子若是能找條大腿抱一下倒也不錯。
可是看著在那裡笨拙生火的肖平,肖芸芸又是一聲無奈的嘆息。
在這具身體主人的記憶力,肖平的人品極佳,尤其是對曾芸芸,簡直是把她當成了最為親近的人。在那樣的舊社會,這是難能可貴的。就像剛才,為了留下曾芸芸,他不惜放棄參加府試的寶貴機會。在相依為命的艱難環境中,這種寶貴的情感深深觸動了她,讓她不忍心拋下肖平獨自離去。否則,穿越來的曾芸芸完全沒有必要繼續原來那個曾芸芸的人生軌跡。
和她一樣,肖平也沒有經商、務工和種田的能力。曾芸芸的希望就只能寄託在他讀書考取功名之上。可是,肖平在讀書方面的天賦實在算不上優秀。在曾芸芸的記憶裡,肖平經常手捧著書本學到深夜,然而在書院先生的眼中,他依然是塊不可雕的朽木。
畢竟,書院雖然兼顧著啟蒙的職責,但最主要的還是培養科舉人才。而科舉,絕非簡單的死記硬背就能應付。如果先生看到某個學生沒有在科舉中勝出的可能,便不願意在其身上耗費過多的精力。他們心裡都很清楚,能給自己帶來聲名並獲取實際利益的,還是那些有希望考出好成績的學生。
肖平在書院的學習情況,在家族中並不是什麼秘密。正是因為他在讀書一途看不到希望,大伯、大伯母才會一起上演雙簧,軟硬兼施地奪走他在書院的學習機會。
肖平的父親也是讀書人,而且考中了秀才,在書院的學習機會正是他父親當年努力爭取來的。雖然他父親後來失蹤了,但是族長也並沒有說要拿走這個名額。因此,只要族長或者書院不發話,誰也無法奪走這個機會。可是,肖平自己卻選擇了放棄。
曾芸芸想了想,覺得認定肖平沒有讀書的天賦也不太準確。他的記憶力相當不錯,只是領悟能力實在太差。可是,八股文在萬歷年間不斷發展,四書五經都被考遍了,開始出現很多偏題、怪題,之後張居正還會在科舉中下手,施行一些改革。在這樣的情況下若是沒有足夠的悟性,單靠死記硬背,頂多考個童生。看起來,必須要對肖平加強輔導了!
曾芸芸的心情剛剛稍微寬慰了一點,可是一想到所處的年代和地方,她再次忍不住發出一聲嘆息。
在明朝,江西的科舉之強令天下士子羨慕嫉妒。
洪武十七年,經過十餘年的精心醞釀,朝廷公佈了科舉的固定模式,決定在洪武十八年重新開啟科舉。永樂以後,專門重視科舉科目,科舉中尤其看重甲科進士。
從明朝前期開始,江西的科舉便展現出了強勁的勢頭。
一行行詳細的資料立即清晰地出現在曾芸芸的腦海中。她發現,穿越之後,她前生看過的書,幾乎像是被刻盤儲存了一般,極其清晰準確地被記憶了下來,每一個標點,每一個數字都沒有絲毫遺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