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鮮平告急(第1/2頁)
章節報錯
涼州南部戰事膠著,北面的戰爭亦是如火如荼。
當向南逃竄的漢人商旅告知竇良鮮卑境內大批兵馬調動時他並沒當作一回事,只以為是鮮卑連年的小股進犯罷了,照常地整頓兵馬,準備將鮮卑人阻擋在廉縣以北。年前他向馬越的提議在廉縣以北大漠中築起漠石寨如今已安置完畢,常駐一曲軍士,並聯結周圍土地搭起千步關口,幾乎向鮮卑通向涼州的道路封死,北地全郡軍戶整合極易,不過一出號令的事情。竇良也因此未有重視。
接著,便是來自幷州朔方郡的鮮平郡的求援信,告知鮮卑大批兵馬進犯州郡,竇良知道,此次鮮卑入漢,非同小可。
北地郡大發募兵榜,徵集州郡敢戰之士北抗鮮卑。募集軍糧、戰馬,趕製軍械,整個北地郡陷入一種大戰在前的緊張情緒,人們好像失去了談天的興趣,埋頭做著郡府下令做的事情。
十日轉瞬即過,靈州縣外聚集了萬餘兵馬,這裡有北地郡的應徵軍戶,也有各地聞訊趕來的廝殺漢,竇良最後整理鎧甲,準備走出太守府奔赴鮮平郡支援,最後,他回首看了一眼几案上攤開的書簡。
《三輔決錄》,長安人趙岐所著。
去年《三輔決錄》成書,今年便在三輔各地風靡一時,各地文官武將、達官貴人、鄉間豪強皆以入選為榮。而在其中者,無不是素有賢明或是名傳天下者。
威風凜凜震天下的馬越亦在書中佔有筆墨,趙岐對這個幾年時間異軍突起的涼地少年大書特書,儼然成為天下楷模。
竇良對此是並不認可的,數年之前此少年曾握著環刀與他一同抗擊鮮卑人的入侵,他們是生死袍澤。這個竇氏家將見過太多太多名動一時的文人武將,他覺得趙岐如此評價馬越,有些高了。
竇氏顯貴時,他尚未出生,但竇氏的衰落,在他見證之下,也給當時年少的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他深知,平地起樓觀,來得快,也倒的快。
他覺得自己應該提醒曾經的生死袍澤,要小心一些。可如今身份有別,地位有差。
很多話,輪不到他說啦。
想到這裡,竇良停下來看了看自己的甲冑,寫就一封書信命人傳送隴縣。他不知道自己此次前往鮮平能否活著回來,與鮮卑人打了大半輩子,除了落下的一身傷病,腦海中還殘留的就是對整個鮮卑部族整體深入的瞭解。
如果今年鮮卑有預謀的大舉進犯,他明白,自己這萬餘兵馬只怕仍舊難敵鮮卑的十萬鐵騎。
竇良最後回眼看了看北地郡簡陋的太守府,揮手,上馬,喝道:“斥候引路,援救鮮平!”
……
隴西郡,戎丘。
殘陽下的戰場更顯慘烈,這場涼州東部歸屬之爭引發的戰爭已經進入最兇險的時刻。馬越的防線收縮為圓環,外部槍矛林立,內裡強弓待射,最精銳的騎兵被安排在環陣中央,守護著他們的將軍,涼州牧,馬越。
宋建的兵馬在付出數千傷亡之後從土坡上潮水般地退了下來,這場進行了兩個時辰的爭鬥暫時告一段落,但遠遠還不到結束的程度。他的兵馬圍成一個大環,間隔著三百步將漢軍包圍在內,留下半數的軍士保持防禦狀態,剩下的兵馬在原地休息。
宋建在等待,他要等待後方輸送輜重的民夫將木柴糧草運送至此,讓軍士們飽食一頓,在戰陣中央立起篝火,待到夜晚再伺機進攻。
漢軍已經傷亡慘重,留下超過八千最難啃的骨頭被他團團圍困在內,他們的糧草無法輸送,大營中的那些輜重更是如同漢中那些放在路邊屋棚中的飯食一般任人索求。
“他輸定了!”宋建這樣對弟弟說。
一番廝殺天色已晚,若非遍地的屍骸與口鼻間濃重的血腥氣,伴著晚霞雪山這景象倒也有幾分美麗。馬越如今是沒心思看晚霞了,他的部下死傷慘重,不過一日足足有兩千有餘的軍士戰死,剩下的也有千餘掛彩,看宋建這意思是打算夜戰了。
馬宗搬了塊大石頭,早些時候宋建下令河首王軍騎兵衝擊中軍,突如其來的攻擊令前軍陣型險些崩潰,多虧了馬宗提著斬馬大刀率領部下拼死抵抗穩住了陣型,還險些斬殺了河首的那個齊漢王,最終被王軍騎兵付出十餘條性命擋了下來,可是威風凜凜,威風的代價就是背後被切出一條近尺長的傷口,近期無法使力,只得在馬越身旁休息。
馬超閻行已經請戰數次,但都被馬越壓了下來,此時二將也在馬宗身旁,馬超給馬宗包紮好了傷口,拍了拍旁邊的閻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