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糜暘駕馬帶著劉備進入長安城後,他看到的是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長安百姓。

數之不盡的長安百姓,擁堵在街道的兩側。

他們互相推搡著彼此的身體,宛如正在不斷衝撞堤壩的洪流,想著衝開阻攔奔到馬下看清糜暘與劉備的樣貌。

哪怕在漢軍的維持秩序之下,他們的想法不能成真。

可這也絲毫不能影響他們的心中的熱情。

“陛下萬年!”

“大漢萬年!”

“恭祝皇漢驅逐敵寇,還於舊都!”

一聲聲響亮的祝福與讚歎語,此起彼伏地出現在街道兩側百姓的口中。

在未拿下長安之前,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在世人看來可能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口號。

因為這句口號喊出的時機,是曹魏威凌天下的時候。

以當時曹魏在世間的實力,任何想要挑戰它權威的人,不免都會被冠上一句“痴心妄想”的批判。

就連大漢內部的臣民,哪怕往日中他都是將這句口號當做自己的政治綱領,可內心中真心覺得能做到這一點的又有幾人?

而正因為之前世人大多對這句口號,充滿著太多的質疑乃至於嘲笑,所以當大漢真正做到這一點的時候,才會給世人帶來極大的震撼。

這種震撼很難用言語來形容,或許有一個比喻是恰當的。

後世“復興華夏民族”也是一句偉大的政治口號。

而若華夏民族有一日真正能進駐華盛頓,並在白宮之前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之後,那會給後世人帶來多大的震撼呢?

又會給華夏民族帶來多大的自豪感呢?

雖時代不同,但那震撼與自豪的感受,是可以透過想象而感同身受的。

由於事先未接受過統一的安排,導致每位百姓口中喊出的話語都不相同,這導致長安十里長街一直處於嘈雜喧鬧的氣氛中。

可也恰恰是這種氣氛,讓坐在馬上的劉備興奮不已。

因為每位百姓的言語不一,證明著眼下他們的行為是自願的。

這是長安民心歸復大漢的最佳體現。

對於一向看重民心的劉備來說,沒有什麼比這件事讓他更高興的了。

“民心復大漢,山河一統之日何遠?”

糜暘身前的劉備,不由得從口中重重發出了這句歡喜的感慨。

發出這句感慨後,劉備欣喜地看著周遭的一切。

雖為漢室宗親,但從未來過長安城的劉備的,對周圍的一切都是陌生的。

但劉備卻從一些東州派臣子口中,得知了關於長安城不少的往事。

章城門前往未央宮的這條街道,是長安城內的主幹道之一。

在西漢時每逢大漢取得作戰的重大勝利後,天子都會親臨章城門外,將為大漢帶來榮耀的將軍親自迎入未央宮中。

“共享未央”這一行為,不是劉備的首創。

是每位大漢有為之君都曾經做過的事。

更是大漢向世人展現他的氣度與強盛的一種有力體現。

遙想數百年前,太祖、孝景帝、世宗、中宗等為大漢帶來強盛的明君,都曾在長安數萬百姓的熱烈歡呼下親自走過這條街道。

而他們那時心中的情緒,是否與今日的自己一樣激動與開懷呢?

聽到劉備這句感慨的糜暘,並未出言附和劉備的話。

因為他知道眼下劉備正沉浸在無邊的喜悅中,他需要做的就是聆聽就好。

當糜暘驅使著戰馬緩緩走過街道之後,一座氣勢磅礴的宮殿建築群就出現在糜暘與劉備的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