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是因為什麼而死的呢?

可能很多人會脫口而出是因為雞肋二字。

但事實並非如此簡單。

曹操是個成熟的政治家,他不會因為個人的喜惡,而貿然殺害身為弘農楊氏嫡長子的楊修。

楊修的身份擺在那裡,可以說只要交好弘農楊氏,那麼曹操在關西的統治就會相當的穩固。

曹操也清楚,貿然殺害楊修肯定會引起以楊彪為首的關西世家的極大不滿。

因為以楊修的身份與才智,可以預見的是在楊彪死後,楊修定然會成為關西世家新的領軍人物,或者說關西世家在中央的政治利益代表。

貿然殺害一個世家集團的利益保障人,對曹魏的統治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難道曹操會不知道嗎?

曹操肯定是知道的,當年的兗州之亂,就是因為曹操殺害有著類似身份的邊讓而引起的。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加上那一年的曹操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正積極的為曹丕的禪代鋪路。

所以按正常來說曹操應該是要儘可能的拉攏關西世家才是,不會在臨死之前突然直接以雷霆手段斬殺楊修。

而且曹操殺害楊修的罪名,是“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

這個罪名可以說是牽強至極,在當世“漏洩言教,交關諸侯”算罪名嗎?

肯定是不算的,曹魏內的名士哪一個與外地諸侯沒有聯絡?

交遊廣闊本就是名士最大的特徵。

哪怕在今年,曹魏名士華歆、王朗等人還經常寫信與諸葛亮聯絡私人感情,要是楊修該死的話,曹魏的名士有一個算一個,全都得死。

但最後曹操還是以這牽強至極的,近乎於“莫須有”的罪名強行殺害了楊修。

這種行為不客氣的說,是曹操在整個關西世家的頭上撒尿。

那麼曹操為何要在臨死之前應該維穩的時候,還要用這種羞辱的手段來狠狠打關西世家的臉呢?

身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能讓曹操這麼做的原因只有一個,那便是他意識到楊修的存在,可能會給曹魏後來的政局帶來動盪。

至於曹操為何會這麼以為,癥結就在於當年的奪嫡之爭上。

當年的奪嫡之爭,表面上看是曹丕與曹植對權力的爭奪,但實際上也是各自支援他們的世家的一種角逐利益的鬥爭。

而從當年的局勢來看,不難看出曹丕與曹植背後各自站的是哪方世家勢力。

當年支援曹丕的,是以司馬懿為代表人物的河北世家,而支援曹植的,正是以楊修代表人物的關西世家。

從最後的結果來說,是曹丕取得了奪嫡之爭的勝利,既然曹操心中已經定下曹丕是他的繼承者,那麼晚年的曹操就必須要為曹丕的未來考慮。

因為曹丕的未來是否安穩,代表著大魏將來是否安穩。

而只要一考慮到這一點,那麼楊修在曹操心中,就有了必死之罪。

楊修的年輕,楊修的才華,加上楊修背後的強大政治力量,讓曹操為了大魏的未來,只能冒得罪整個關西世家的風險殺害楊修。

而既然是懷抱著這樣的目的殺害楊修,那麼楊修的死帶來的影響,就不僅僅是讓楊彪失去兒子,讓楊囂失去父親這麼簡單。

楊修的死,代表著關西世家在爭奪從龍之功的戰爭中落敗,也代表著關西世家在曹魏的政治利益,遭到了一次嚴重的打擊。

正因為如此,所以孟達才會在楊彪面前連續發出兩聲誅心之問。

第一聲誅心之問,孟達是為楊修而發出,想著喚起楊彪的愛子之情及仇恨之心。

第二聲誅心之問,孟達是為近年來不斷落寞的關西世家而發聲。

別忘了,出身扶風孟氏的孟達,也是正兒八經的關西世家一分子。

而在聽完孟達的兩聲誅心之問後,不出意外的是,楊彪心中一直積累的憤懣之情,被孟達徹底引發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