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歆不是傻子,曹叡的言外之意是什麼他自然聽得出來。

可正是因為聽出來了,華歆才會急的對曹叡下拜連連,呼請曹叡三思。

“我大魏因禪讓承漢之法統,乃名正言順的華夏正朔。

至於逆蜀及江東,不過一區區割據小國耳。

今逆蜀縱算取得一些優勢,然我大魏根基未損,中原尚在我朝。

天下豈有正朔與割據小國,結為秦晉之好的道理?

古往今來,都未曾有過!”

華歆聲淚俱下,他希望他的話能夠讓曹叡改變主意。

華歆門生眾多,他不是不知道在以往,曹丕及曹叡私下裡有派人去聯絡過孫權。

只是私下聯絡是一回事,公開遣使又是另外一回事。

特別是曹叡這次派遣的使者,還是他。

自己身為曹魏的司徒,位居三公,可以看做是曹魏的門面。

將自己派去當聯絡孫權的使者,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都是大魏在自降身份。

況且秦晉之好雖是春秋佳話,但這佳話成就的基礎在於,秦晉二國當時是地位相等的國家。

可將江東與當下的大魏放在同一地位上,江東配嗎?

最重要的是一旦讓世人知道曹魏與江東有結為秦晉之好的意圖,哪怕這件事最後沒有結果,可還是會在很大程度上讓孫權在天下間的聲望水漲船高。

因為正如華歆所說,別看當下曹魏在戰場上處處失利,但在天下間大多數士人看來,從法統來說,曹魏是站得住腳的。

而孫權一直缺的是什麼?

缺的就是法統二字!

但曹叡如今的意思很清楚了,孫權不是缺少名義嗎?

那就讓他用曹魏的法統為孫權背書,只要能夠一起對抗大漢,那麼曹叡不介意孫權稱帝建國!

曹叡的舉動在華歆看來,無疑是一種飲鴆止渴之舉。

對於這樣的舉動,華歆不可能無動於衷。

面對華歆聲淚俱下的勸諫,曹叡的眼神卻一直顯得很冷靜。

“華夏正朔?”

看著地上散亂的玉盞碎片,曹叡的語氣十分冰冷。

“眼下西域諸國都已經無法再向洛陽朝貢,天下有不受朝貢的正朔乎?”

“等到糜暘攻佔關中,席捲中原之時,難道抱著一個華夏正朔的名義,就能為孤擊退糜暘的大軍嗎?”

華歆的顧慮,難道曹叡會不知道嗎?

不,身為曹操後代的他,比誰都清楚名義有多重要這一點。

當年曹操能夠掃蕩群雄,有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他喊出了“奉天子以討不臣”的政治口號。

可是難道當年曹操,單單靠的是一句政治口號,才消滅了諸多群雄的嗎?

若真是如此,當年為何不是李傕郭汜最終問鼎天下?

很多人都過度看重名義二字的重要性,可往往忽略了一件更為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