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糜暘在上邽為日後攻打長安城做準備的時候,街亭魏軍大營內的曹彰,也正在為數萬魏軍的生死苦心籌謀著。

由於之前的當機立斷,加上後續的嚴防死守,略陽失陷的訊息並未在魏軍大營中傳播。

就算有糧官懷疑,後方在這幾日中為何還未押運糧草到來。

但沒有確鑿證據擺在眼前,糧官輕易也不會想到略陽已經被漢軍佔據這一令人震驚的事實。

魏軍中的些許疑惑,不足以動搖曹彰在魏軍中的威信。

而之前雖然定下要冒死突圍的策略,但這幾日來他並未下達全軍出擊的命令。

及至在休整了數日後的今日,曹彰才召來張郃,對他下達了明日全軍突圍的命令。

不管這個命令有幾分希望能將魏軍帶出絕境,可當下達這個軍令後,曹彰的心中反而難得出現了難得的輕鬆。

至少在曹彰看來,這幾日他的按兵不動是有效果的。

他之所以會在這幾日採取按兵不動的策略,第一個目的是想讓魏軍得到休整,讓魏軍儘快的恢復戰鬥力。

除去這個目的外,曹彰還抱著麻痺糜暘的想法。

或許當下糜暘會以為,魏軍的軍心渙散,難以再發起新的進攻,所以才一直按兵不動。

曹彰知道糜暘一旦產生這個想法,那麼想著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糜暘,可能會在防務上放鬆警惕——這對即將要突圍的魏軍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外部因素。

況且突圍戰講究的就是勇猛二字。

以當下的戰局而言,漢軍計程車氣高昂,勇猛程度會在魏軍之上。

可普通士卒如此,不代表將官層面也是如此。

曹彰在來到街亭後,就曾派出斥候對對面的漢將,進行過一次全面的探查。

他發現目前在漢軍大營中的漢將,大多為糜暘在梁州的嫡系。

這一個情報,讓曹彰心中對成功突圍而出的希望又多了一些。

因為世人皆知,糜暘向來喜歡以智勝敵。

說白了就是糜暘不善武力。

而人以類聚,有這樣的主君,代表著以糜暘為首的梁州軍事集團中,也一直缺乏著武力高超之將。

丁奉與劉封二人,只是作戰悍不畏死而已。

他二人最多稱得上勇將,卻絕不是猛將。

或許之前的姜維算是一位武力高超的猛將,但他當下卻不在街亭中。

在漢軍中缺乏猛將的事實基礎下,反觀己方,張郃與自己皆是當世的武力不俗之輩。

而除去張郃與自己外,軍中如韓德等人,更是涼州一帶成名許久的猛士。

特別是那韓德,不止他本人勇猛異常,就連他四個兒子,也俱是武藝過人,弓馬嫻熟。

在涼州,韓德與他四個兒子,合稱為“韓氏五虎”!

曹彰想的很簡單,在他率軍對漢軍大營發動猛攻時,只要糜暘託大率軍出營與他野戰。

到那時候他與張郃負責拖住丁奉與劉封二人,讓韓德父子五人率最精銳的魏軍,對糜暘所在的中軍發動猛攻。

糜暘本人不善武藝,加上他的中軍中無猛將護衛,韓德父子五人是很有可能建立奇功的。

步軍對陣有時就猶如田忌賽馬,以己之長攻敵之短,方能取得勝利。

更何況為了保證自己的這個想法成功,曹彰還想出了另一套方案,為這個想法上了一套保險。

曹彰將自己的這個想法與張郃認真討論過,就算是富有戰陣經驗的張郃,也是贊同他的這個想法的。

相比於還有些擔心的曹彰,張郃對曹彰的這個想法,反而認同度更高。

與漢軍作戰數十年的張郃,對漢軍中成名多年的猛將都如數家珍。

劉備座下是有好幾位萬人敵,但現在關羽已經病逝,張飛率軍在宛城,趙雲與馬超率軍在上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