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沒有魏軍的阻攔,糜暘不出數日,就到達了南鄭城下。

一路上的順利,讓法邈、魏延等人都重重的鬆了一口氣。

原本他們都以為魏軍在得知這個訊息後,會派人來阻截他們的。

結果證明他們只是白白擔心一場。

可是相比於法邈與魏延等人的慶幸,糜暘的心情卻一點都輕鬆不起來。

其實讓糜暘選擇的話,他寧願魏軍派軍來阻截他。

因為魏軍現在分散著兵力在漢中諸縣中,一時間就算曹真再恨他,也沒辦法一次性拿出太多兵力。

況且興勢城還牢牢在漢軍的控制中,在這種情況下,曹真更不可能為了阻截他,將全部的魏軍都派來。

興勢城外不遠處,可就是斜谷與駱谷呢,而這兩處地方則是魏軍最重要的兩處糧草基地。

只要魏軍不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圍追堵截他,那麼糜暘就可以憑藉對漢中地勢的熟悉,將曹真派來的每部魏軍逐個擊破。

這樣不僅會進一步打擊魏軍計程車氣,還會在根本上對魏軍的實力進行削弱。

可讓糜暘沒想到的是,曹真卻好似不知道他率軍前往南鄭的事情一般。

從斥候探回的情報可知,魏軍這幾日的行動並未有所異常——攻城的繼續攻城,圍城的繼續圍城。

糜暘不認為曹真不知道他率軍從陽平關出發的事,既然曹真知道他卻還採取這種方略,那就說明曹真看穿了他的意圖,並且採取了按兵不動的方式。

這種結果是糜暘最不能接受的。

他當下面臨的戰局,與歷史上諸葛亮北伐時面臨的相似。

歷史上諸葛亮北伐時,其實多次取得對魏軍的作戰勝利,可為何漢軍遲遲不能拿下長安?

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魏軍的有生力量並未被漢軍大量殺傷。

一場戰役死個萬把人對季漢來說,那是傷筋動骨的事,但對魏軍來說並不算什麼。

歷史上的石亭之戰,魏軍傷亡不可謂不慘重,但沒過幾年,魏軍就跟沒事人一樣,又能組織起大規模的軍事活動,這還只是曹魏一個戰區的情況而已。

對於曹魏來說,只要中軍與外軍這兩支最重要的軍事力量不遭受重創,那麼諸君州郡兵之類的萬餘傷亡,他們是承擔的起的。

而歷史上的諸葛亮之所以不能有效的殺傷曹魏的有效軍事力量,不是在於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不行,實在是魏軍的戰略太有針對性了。

諸葛亮智計無雙,漢軍精銳難當是吧,那我就不跟你打。

攻不是對手,但論起守,對有著強大國力支撐的曹魏,那絕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

而憑藉著曹魏強大的國力,只要守一段時間,就算諸葛亮軍事能力再逆天,他最後也只能無奈退去。

國力的差距,不是靠單單靠一人就能夠輕易扭轉的。

當下漢中內的魏軍就採取著類似的作戰方式。

曹真知道糜暘想尋找戰機取得作戰勝利,然後不斷削弱著魏軍的實力,所以他就不按照糜暘的想法來。

只要他不給糜暘逐個擊破的機會,糜暘也不可能帶著有限的兵力,主動去尋找魏軍大部決戰。

最後漢軍與魏軍,只能總體上繼續形成互相拉鋸的形勢。

而在這個過程中,漢中的城池會不斷陷落,漢軍計程車氣會不斷降低,最可怕的在於,漢軍的糧草會在虛度光陰中被耗費的所剩無幾。

一旦那一日到來,或許都不用魏軍如何猛攻,漢軍就會大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