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真會出兵嗎?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疑問不斷在法邈的心中迴盪著。

法邈小心翼翼地暗中瞥了一眼坐在主座上的糜暘,從他的角度看去,只見糜暘的臉上並未有任何擔憂的神色。

相反的,他頗為老神在在。

糜暘從容鎮定的態度,不知不覺之間讓法邈心中的狐疑正不斷減少。

但與此同時,一個新的疑問又在法邈的心中產生。

牧伯何以篤定,曹真在空城計的引誘下,一定會出兵攻打陽平關?

法邈暗中的觀察,沒有瞞過糜暘的目光。

見法邈那副坐立不安的樣子,糜暘稍微一想,便知道法邈是為何如此。

於是糜暘笑著問法邈道:“你我以兄弟之義成就君臣之倫,若有疑問,但問無妨,又何須憋在心中呢?”

糜暘都這麼說了,那麼法邈倒是也不扭捏。

他直接將心中的疑惑問了出來。

見法邈的疑惑與自己猜想的別無二般後,糜暘臉上的笑意更甚。

為什麼自己如此篤定,空城計一定會能誘引曹真出兵?

原因倒也不復雜,只因為中他空城計的人乃是曹真,不是司馬懿。

在後世因為《三國演義》的廣泛流傳,空城計也可謂是家喻戶曉的一個計策。

可能後世很多人會以為,空城計只是羅貫中段憑空杜撰出來的,其實不然。

三國時期,的確有空城計成功的戰例,只是使用空城計的人不是諸葛亮,而是趙雲。

空城計本質上是一個疑兵之計,他原本的效用是起到迷惑敵人,讓他們不敢進攻的效用。

而糜暘之所以認為他當下使用的空城計,能起到截然相反的作用,成為一個誘敵之計,其中一個原因在於他手中有著曹洪為籌碼。

至少在曹真看來是這樣的。

當然有這一點遠遠不夠,要想讓空城計成為誘敵之計,還需要曹真的配合。

空城計對於使用者來說,其實是一件極為冒險的事,因為如果遇上的敵將不顧一切,那麼他們只要一發起進攻,就能瞬間戳破空城計的真相。

可是說來簡單,世上又有幾人能做到這一點呢?

無論是當年歷史上趙雲遇到的魏將,還是《三國演義》中描繪的司馬懿,他們難道真的看不出空城計可能只是一個疑兵之計嗎?

這定然是不可能的,因為空城計說白了並不高明。

但最後為什麼他們還會中計?

原因很簡單,就拿司馬懿來說,他當然可以選擇冒險,但他有必要為了大魏冒這種險嗎?

真以為司馬懿是公忠體國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