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費耀領軍到達陽平關後的第三日,一路日夜兼程的曹真,終於也率軍來到了陽平關之外。

曹真並沒有吹噓。

魏軍無愧精兵之稱,而曹真本人也無愧名將之美譽,不過數日時間,曹真就能率領五千魏軍趕到陽平關下,這樣的行軍速度不比當初的魏延差。

當曹真領軍與費耀匯合之後,曹真馬上詢問費耀這幾日漢軍是否有所異動。

曹真詢問,費耀自然不敢隱瞞。

他如實彙報道:“這幾日陽平關守軍只是日常巡邏,並無任何異常。”

“城牆上的賊軍人數可有增加?”

曹真又繼續問道。

費耀立馬又如實答道:“並未。”

聽到費耀的彙報之後,曹真感覺詫異。

他已經推斷出糜暘是想故技重施,用詐降的方式來打敗曹洪的大軍。

既然糜暘是懷抱著這種目的,那麼當他知道自己率大軍來援後,肯定是不會沒有應對措施的。

至少也得懷抱著看重的心態,好歹也在城牆上增強一些守備呀!

一切如常,是什麼意思?

看不起他曹真嗎?

曹真一下子就不樂意了。

糜暘的反應,是不尋常的,這種不尋常超出曹真意料之外的同時,也讓曹真的心中泛起不安。

當下的局勢,一切如常四個字,是曹真最不願意看到的局面。

兵無常勢,變化萬千。

很多當世人都喜歡謀定後動,都想著在大戰開始之前,就將一切事情都謀劃的清清楚楚,並且讓事情按照他預料的那般,一步步不出差錯的發展。

尋常世人認為能做到這一點的人,才算的上名將。

但其實世上沒有人能做到這一點。

因為戰爭本質上比拼的就是詭譎多變的人心,在這點基礎上,世上又有誰敢說能在大戰前就將一切盡料在掌中呢?

正如吳懿以獻關為誘餌,誘來曹洪這事,若按之前的謀劃,現在糜暘應該是全力伏擊曹洪的大軍才是。

可哪怕糜暘將許多事都考慮到了,曹真突然率大軍到來也讓這事有了極大的變數。

不過雖然曹真率大軍到來,讓糜暘想伏擊曹洪大軍,成為了一件難以做到的事,可真正的名將就在於懂得隨機應變,見招拆招。

於是糜暘立即根據時局變化,制定出了相應的戰術調整。

當糜暘做出相應的戰術調整之後,現在就是輪到曹真該見招拆招了。

曹真這番領軍,並未將劉曄帶在身邊。

可他在領軍出發前時,劉曄曾進言過:劉曄認為當曹真率大軍到達陽平關後,糜暘能選擇的無非兩條路。

一條是不顧一切先伏擊曹洪大軍,另一條便是放棄伏擊曹洪大軍的計劃,轉而增強陽平關關後的防禦。

根據糜暘將選擇的這兩條路,劉曄也分別獻上了相應的策略。

只是當曹真領軍到達陽平關後,曹真卻發現糜暘根本就沒按照劉曄的推斷行事,他直接選擇了第三條路——無視。

曹真不認為糜暘不會提前收到他率大軍到來的訊息,所以當下漢軍的一切如常,就是糜暘有意的一種無視態度——管你來不來,我繼續我做我的事。

糜暘的這個策略,完全在曹真的計劃之外,當原來的計劃不能繼續實施之後,曹真接下來也只能根據時局變化,進行相應的見招拆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