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嶷為何會臉色大變呢?

原因很簡單,那便是他覺得馬超太冒失了。

儘管目前陰平縣有著五千大軍,可糜暘想要的不是陰平縣一地的得失。

他要梁軍封鎖魏軍奇襲江油關的要道。

要做到這一點,五千梁軍勢必要分出一部分前去各路山道把守。

畢竟魏軍人數眾多,若是郭淮藉助人數優勢,來個對陰平的圍而不打,再另外率精兵奇襲陰平背後的要道的話,那麼糜暘交給他的任務那就算失敗了。

當年孫權率十萬吳軍圍困公安時,陸遜就曾獻策由他率一支精兵繞過公安,奇襲荊州背後。

可惜孫權沒有采納陸遜的計策,否則的話公安一戰誰勝誰負尚未可知。

五千守軍用來守備陰平全境都尚嫌不足,何況現在馬超又要帶走三千精銳呢?

縱算馬超能擊敗姜維率領的魏軍先鋒又如何?

以郭淮手中的兵力,他可以隨時再派一支先鋒,可要是萬一馬超失敗了,那麼對陰平來說無疑是一場滅頂之災。

在以言語勸阻馬超之後,張嶷儘量用尊敬的言語,向馬超說明了他心中的顧慮。

而馬超在聽完張嶷的擔憂之後,他不由得大笑起來。

他對著張嶷解釋道:“伯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

先鋒之屬,向來為大軍中精銳之師,先鋒軍既是為後部大軍開路,亦是後部大軍的膽氣所在。

今逆魏率數萬大軍干犯我梁州,因其兵力眾多,而致使彼等士氣旺盛。

兵法有言:氣盛者,為不敗。

若我軍就枯守陰平,任由賊軍蕩平武都,那麼賊軍計程車氣無疑會更加旺盛,到那時我軍之守城勢必更加艱難。

我軍勢弱,那就不能按部就班地打這場仗。

我欲率軍進入武都,一為擇機擊敗敵軍先鋒,喪敵軍軍心,二為鼓動武都郡內羌氐之士反抗賊軍。

無論我做到以上哪一點,都能讓賊軍行軍速度放緩,好讓我軍有更多的準備時間。

先發制人,正是此理。”

馬超知道張嶷是糜暘的愛將,所以馬超很耐心地跟張嶷解釋了他的意圖。

但是張嶷在聽完馬超的解釋後,還是心有疑慮。

雖說他也知道馬超一向在羌氐之士中儼有聲望,但現今距離馬超縱橫涼州已經過去了好幾年。

在如此漫長的時間之下,馬超在羌氐之士中的威望還剩下幾分?

要知道異族人可是以背信棄義而聞名的。

只不過對於這點擔憂張嶷並未直說,他見自己說服不了馬超,便將糜暘抬了出來。

“當初牧伯任命我駐守陰平時,曾囑咐我當守備陰平為要。

今驃騎將軍若要分兵前往武都,不如遣一騎快速回轉南鄭,將此事稟告給牧伯,而後再聽他的決斷行事最好。”

見張嶷將糜暘搬了出來,馬超倒是沒有任何不悅。

對於經常被人辱罵的馬超來說,張嶷的態度已經算的上十分好了。

可馬超卻不能同意張嶷的建議。

馬超正色言道:“敵軍先鋒已至武都,武都中有不少羌氐首領心向逆魏。

若我不及時領軍進入武都郡,則敵軍先鋒在當地部分羌氐首領的支援下,就很可能在短時間內控制住武都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