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曹丕答應曹真召集大臣共同商議此事,只是兵爭之事,機密為上。

南征之事肯定是不能大張旗鼓拿出來討論的,所以第二日清晨,曹丕只召來了幾位在大魏舉重輕重的大臣。

這幾位大臣分別是華歆、王朗、賈詡、陳群、陳矯、劉曄等人。

他們要麼是大魏的三公九卿,要麼是在曹魏儼有聲名的智臣。

可以說他們加上曹丕、曹真君臣二人,便共同構成了大魏的最高決策層。

諸位大臣在被內侍召入宮前,就已經透過各自的人脈關係得知了曹真於昨日歸來的訊息。

所以當他們在大殿中看到早已入座的曹真時,他們的臉上並沒有浮現詫異之色。

可是他們在看到一人也在大殿中後,他們卻都感到有些意外。

那人便是曹叡。

今日能被召來大殿中的大臣,對政治的敏感度都遠超常人。

之前曹叡被曹丕冊封為齊王,就已經讓他們在心中隱隱有著一個猜測。

而當今日他們看到曹叡能陪同曹丕坐在諸臣上首時,他們心中的那個猜測就已然變成一種推斷。

想到此剛剛到達大殿中的諸臣,更對今日的議事變得慎重起來。

帝王與儲君並在,想來今日商討的絕對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不出諸位大臣所料的是,在諸臣剛剛入座之後,曹真便主動出班對著在場的所有人,講了一遍他南征的方略。

當然在曹丕的授意之下,曹真在談及南征方略時,特地言明這是涼州刺史楊阜首獻的方略。

而當聽聞到曹真此番歸來,是想率領大軍南征漢中之後,在座的大臣臉上無一不流露出震驚的神色。

就連曹叡也是如此。

南征一事,在魏軍對漢軍連戰連敗的當世,無疑會讓大多數魏臣內心都有著抗拒。

於是幾乎就在曹真話音剛落的那一刻,立刻就有大臣出來否決曹真的提議。

這位大臣便是時任大魏司空的王朗。

王朗乃是當世有名的經學大家,他在天下間的門生故吏不知凡幾。

再加上他性格剛直,身份尊崇,所以他膽敢率先對曹真的南征之議提出異議。

王朗反對曹真南征的理由,無非就是之前曹丕所擔心的那些。

所以在王朗講完他的理由之後,曹真便不客氣的一一對王朗的言語進行駁斥。

以曹真當今在大魏的地位及他立下的戰功,他除去要對曹丕客氣之外,其他人實在沒有讓他客氣的資本。

在曹真不客氣的駁斥之下,王朗整張老臉已經漲的通紅。

他環顧大殿中的諸位同僚,希望他們能出來幫腔。

可就在華歆、陳群等人要出列的時候,一道威嚴的聲音將華歆與陳群等人的身軀給死死的壓制在坐席上。

“南征,可行。”

當曹丕的這句話說出來後,意味著他作為大魏天子,已經當眾同意了曹真的南征之情。

而既然曹丕是這種態度,那麼華歆、陳群等人當然不敢再有所異議。

縱使曹丕在回到洛陽後不像以往勤於政事,但擅長帝王之術的他,依然將整座曹魏朝堂牢牢掌控在手中。

這是曹丕最大的長處,也是當年曹操最為看重他的一點。

曹真代表著軍權,曹丕代表著皇權,當這二人的意見得到統一時,他們所做的決定,在大魏中沒有人可以扭轉。

曹丕在用自己的權威定下南征的基調之後,接下來他才問出他今日最關心的問題:

“南征勢在必行,諸卿有何良策獻上?”

曹丕今日之所以會召集重臣,不是詢問他們是否應該南征,而是詢問他們應當怎麼南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