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石散在當世,尚不是一種臭名昭著的藥物。自從五石散出現在世間以來,也有不少名人服用過這種藥物。

甚至在當世五石散的口碑還不錯,因為它能幫人短暫的除去煩憂。按道理來說,縱使曹丕被曹真知道他服用五石散,也算不上一件什麼大事。

只是五石散的功效一直存在,為何會在兩晉時期才開始流行呢?那是因為五石散並不得到當世主流價值觀的認可。

兩晉是一個爛透的時期,神州陸沉,政治昏暗,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士大夫都感覺天下已經沒救了,他們變得自暴自棄起來。

於是五石散作為一種可以讓人暫時忘卻煩惱的藥物,開始在士大夫之中流行。

五石散的存在,可以讓那些兩晉計程車大夫忘記自己的無能及對祖先的愧疚。

但是三國時期起源於兩漢,兩漢則是一個熱血澎湃,極度看重志向的時期。

所以三國時期湧現出許多以救世,以統一天下為己任的英雄。在他們作為表率的情況下,五石散這種會令人喪志的藥品,當然得不到主流價值觀的認可。

當世計程車大夫不會貿然抨擊五石散,但也對接受這種藥品心中有著很大的芥蒂。

一人若心中毫無志向,只想著娛樂度日,那這樣的人是會被當世主流價值觀所唾棄的。

特別是當那人的身份不同一般的時候。曹真之所以厭惡曹爽服用五石散,不是他看出五石散對身體有什麼壞處,他擔心的是曹爽因此玩物喪志,而後漸漸成為一個廢人。

現在曹真會哭著勸諫曹丕,也正是擔憂這一點。若大魏的天子都開始變得玩物喪志,渾渾噩噩起來,那麼大魏還會有什麼希望嗎?

曹真與曹丕自幼一起長大,對於曹真,曹丕是十分了解的。所以哪怕曹真話沒有講的很清楚,甚至曹真的話都未講完,但曹丕卻讀懂了曹真想要表達的意思。

正因為如此,曹丕才會躲閃起曹真的眼神。有些事,他不想承認,哪怕那些事正在慢慢變為事實。

可是面對曹丕的眼神躲閃,曹真卻並沒有停止他的勸諫。不過曹真也十分了解曹丕的性格,所以他勸諫曹丕的方式與常人不同。

曹真慢慢直起身子,他在曹丕的面前開始誦讀起一段內容:“建安十年,始定冀州,濊貊貢良弓,燕代獻名馬。時歲之暮春,句芒司節,和風扇物,弓燥手柔,草淺獸肥,與族兄子丹,獵於鄴西終日,手獲獐鹿九,雉兔三十。”當聽到曹真所誦讀的這段內容之後,曹丕的心中大受觸動。

對於這段內容,他再熟悉不過。因為曹真所誦讀的這段內容,乃是節選自他親筆書寫的《典論》之中。

而更讓曹丕心中感受到觸動的,則是曹真接下來的話。

“那一年,先帝破袁紹,定冀州,威勢大盛,長江以北莫不臣服,各地諸侯紛紛遣使奉獻。”

“那一年,陛下攜臣一同外出打獵,遇勐獸而不避,終日不知疲倦。那一年,陛下以劍擊石,告知臣心中平定天下的志向,希望臣能與陛下一同完成這項壯舉。那時的陛下是如何意氣風發,神采綽約。但是現在不過才十數年時光,難道陛下就忘記了當初的志向了嗎?”說到此,曹真言語中的哭聲愈發響亮。

顯然,他現在感到十分痛心。而曹丕聽著曹真的話,又看著他那悲傷的神色,一種久違的不甘情緒在他的心中湧動。

是呀,他怎麼就成了這樣子了呢?曾幾何時,他內心中也是有著驕傲的。

論文,他雖然比不上曹植,但也算當世翹楚的幾位文學大家之一。論武,他六歲能射,八歲能御,還自幼跟隨名師學習擊劍之術。

可以說從小到大,他哪一方面都不敢說是絕頂,但哪一方面也都不是一事無成。

可是現在成為一國之君的他,卻怎麼開始只想著沉溺歡樂了呢?在他剛剛繼承先帝的位子時,他也是躊躇滿志,想著幹出一番大事業的!

想到此,曹丕心中的不甘情緒愈發濃厚。而曹真見曹丕的神色有所鬆動,他接下來便做了一個舉動。

曹真在曹丕眼神的注視下,突然用力撕扯開上衣,露出了他那佈滿刀疤的上身。

在看到曹真上身的多處刀疤之後,曹丕的眼神中流露出巨大的震驚之色。

那每一處刀疤都清晰可見,由此可見,當初曹真受的傷有多重。而曹真身上的每處刀疤,都是他為大魏浴血奮戰得到的。

想到此,曹丕心中對曹真感到十分疼惜。以往他只是坐在大殿之中看著曹真那亮眼的戰報,可是他卻從未想過在前線奮戰的曹真,是用怎樣的代價來獲得那亮眼的戰報的。

曹真以手指著身上的刀疤對著曹丕繼續說道:“臣知道,以往我軍數次大敗,對陛下造成了很大影響。正因為臣知道,所以當初河西大亂時,臣才不顧勸阻,執意要主動出擊。臣並非是貪功冒進之人,臣只是想取得一場大勝獻給陛下,獻給大魏。”

“為陛下浴血奮戰,是臣的榮幸。因為此,臣無論受多重的傷,都不會有所怨言,因為這是臣心中的志向。臣不怕死,臣也不怕身上再多添幾道刀疤,但臣卻怕大魏的敵人一日日坐大。”

“糜暘善戰,屢敗我軍,這一點是不錯。以守代攻,這一點臣亦並非不贊同。可糜暘雖善戰,但他不是神人。以守代攻,也不是虛度時日,坐視良機失去。我軍若不趁此良機主動出擊,敵人將一日日坐大,這是不爭的事實。我大魏國力遠勝敵軍,大魏可以敗一次,兩次,但敵人不可以。只要當良機到來時,我軍能夠抓住時機取得一場大勝,那麼就有可能對敵軍造成一次毀滅性的打擊。南征之事,臣不敢說一定能夠獲勝。只是相比於南征之事的勝敗,臣更加在意的是,當今大魏朝野上下的畏敵之風。若大魏失去了昂揚進取,不畏強敵的風氣,那縱算大魏擁有再多的土地,人口又有何用?”

“當年先帝創基時勢力是何等弱小,什麼樣的大敗又沒經歷過。但先帝最終卻能掃蕩群雄,開創大魏,這除去先帝英明神武之外,亦因為先帝一直有一顆不畏強敵的內心呀!”這是曹真的最後一句諫言,而在說完這句諫言後,曹真撲通一聲跪在地上,身體深深伏低在地面。

他在以哀求的姿態,希望曹丕能明白他所說的這些道理。天子是王朝的象徵,他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著王朝的整個風氣。

近來曹魏之所以會流傳起畏蜀風氣,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出在曹丕自身上。

而在曹真看來,大魏慘敗幾次算不上危急根本的事,畢竟重要的戰略要地大魏並未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