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白諸葛亮的意圖之後,糜暘並不感到意外。

南中一直是今漢的一塊心病。

誠然最近幾年以來,因為大漢對外作戰連戰連勝,導致南中一直顯得頗為安分。

只是大漢中的有識之士都知道,南中的安分只是暫時的。

因為早在劉焉統治益州的時代,南中四郡就一直是名義上臣服於益州。

但實際上從各方面來說,南中四郡都可以看做是一個獨立的地方割據勢力。

在這點原因之下,大漢與南中的矛盾就是不可調和的,二者之間遲早會發生一場大戰。

這場大戰可能會由於各種外在原因而拖延,但在一個敏感的時機,這場大戰肯定會應運而出。

而如今那個敏感的時機已經到來了。

糜暘年少時曾聽劉備說過,益州世家與南中的地方勢力本質上是互為表裡的關係。

益州世家利用自己的經濟能力不時供養南中的地方勢力,讓他們在過往的時日中不斷壯大。

在這種情況下,益州世家便可以將南中的地方勢力倚為外援,來讓當權者對他們有所忌憚。

並從而創造一股強大的武裝力量,來保障他們在益州的特權。

在有著這層密不可分的聯絡之下,當劉備與諸葛亮決心對益州世家展開大清洗的情況下,南中的地方勢力是不會對此坐視不理的。

歷史上劉備夷陵大敗後,南中就開始掀起叛旗,這不是因為南中的地方勢力要推翻劉備的政權。

或者說這不是他們掀起叛旗的主要原因。

歷史上南中動亂持續了數年,聲勢一度也十分浩大。

但在那數年的時間之中,南中的叛軍極少入侵到益州腹地,若真是想推翻季漢政權的話,孟獲等叛軍首領是不會如此做的。

因此從各方面可以推斷出,歷史上的南中動亂大概是益州世家聯和南中異族發動的一場奪權的把戲。

畢竟在南中動亂髮生後,無論是戰是和,諸葛亮最好的辦法都是大量起用,對南中異族知之甚深的眾多益州官員。

或許今世大漢面臨的情勢與歷史上的大不相同,但是南中異族與益州世家之間唇亡齒寒的關係不會改變。

只要這一點關係不改變,那麼諸葛亮的擔憂是很有可能會成真的。

儘管心中已經猜測到南中異族即將掀起叛亂,但是諸葛亮並沒有就此事召叢集臣商議,而是特地以密文的形式向糜暘詢問他的看法。

諸葛亮這麼做一方面是因為現在許多益州世家還未被定罪,大漢內部的發動勢力還未撲滅。

若在這時候過早將南中即將叛亂的訊息傳揚出去,那麼大漢的局面勢必會進一步動盪,這是諸葛亮不願意看到的。

另一方面是因為目前成都中並無擅長軍略的大臣,在這種情況下,哪怕他召叢集臣商議恐怕也得不到什麼好的建議。

相反的私下將此事詢問糜暘,一則可以保證此事的機密,二則若糜暘也沒有什麼好的建議,那麼就更加無須召叢集臣了。

這是諸葛亮對糜暘的看重。

正因為知道諸葛亮對自己十分看重,所以糜暘才會在深夜還在苦思冥想,想著為諸葛亮獻上一條好的建議。

其實歷史上諸葛亮也曾就此事詢問過馬謖的看法,馬謖的回答也被後世許多人引為最佳平叛南中的辦法。

若是在剛剛穿越那會,糜暘可能也就照抄馬謖的回答了。

只是隨著歷經了許多戰事,糜暘才深切的感受到為何劉備會對馬謖作出“言過其實”的評價。

歷史上馬謖“攻心為上”的建議,並算不上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