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章 成都急報 南中將亂(第1/4頁)
章節報錯
梁州,漢中郡沔陽縣外。
在秋高氣爽之際,有一輛車輦在綿長的官道上行走著。
觀這輛車輦佈置簡約,乍一看可能是尋常世家都能乘坐的車輦。
但有心人若仔細觀察之下便會知道,這樣的車輦絕不是尋常人可以擁有的。
因為守護在那輛車輦周圍的,是一隊隊甲冑齊全的精兵。
上百名虎背熊腰的精兵在長官的帶領下,盡忠職守地將那輛車輦守護在他們的陣型中間。
儘管官道上一眼望去不見多少人煙,但那百名精銳依舊沒有放鬆精神,他們用各自的眼睛在四周警惕的觀察著。
以這百名精兵高度戒備的狀態,若是周圍有任何異常,恐怕都逃不過他們的眼睛。
他們如此小心,只因為車輦上坐著的人,是他們傾心效命的梁州牧糜暘。
車輦上坐著的除去糜暘之外,還有此番被他一同帶出南鄭巡視地方的別駕法邈。
陣陣涼爽的秋風吹過車輦,讓車輦上的糜暘感覺到十分舒適。
特別秋風吹過之後,還帶來了一陣陣誘人的麥香,這更讓糜暘的心情頗為舒朗。
看著官道下方的一眼望不到盡頭的麥田,看著麥田中顆顆飽滿欲落的麥穗,糜暘笑著對身旁的法邈言道:
“那便是大漢的希望。”
說著這句話的同時,糜暘以手指向下方的麥田。
聽到糜暘的這句話,法邈感到有些詫異。
農者,國本也。
只不過在崇拜英傑的當世,很多人會下意識忽略這一點,從而將一些英傑具象為某個勢力的支撐與希望。
就如當年關羽之於大漢,亦如現今糜暘之於梁州。
但是在這種普世觀念之下,糜暘卻率先提出大漢的希望不是包括他自己在內的一眾英傑,而是那一顆顆麥穗。
這種說法法邈倒是第一次聽說,所以他覺得有些詫異。
只不過仔細想想,儘管當世是名將輩出的時代。
但那些名將若沒有強大的後勤支撐的話,恐怕也無法取得一場場令人拍案叫絕的大勝。
從這一點來說,糜暘說的是很有道理的。
在明白了糜暘話語中的含義之後,法邈對著糜暘點頭稱是道:“牧伯所言有理。”
或許在這一刻,法邈才真正明瞭糜暘為何會堅持在梁州對那些世家豪族下狠手。
若非如此的話,別看他與糜暘的腳下現在有千畝良田,合計得麥可萬石以上,但最終真正能交到官府手中的會有幾成呢?
想著之前在州牧府中所看的那些觸目驚心的資料,法邈在心中暗暗得出一個推斷——恐不足三成耳。
而大漢的國力本就遠遠不如逆魏,再加上內部的糧食收成虧空嚴重,長此以往下去,大漢拿什麼國力去與逆魏爭雄?
這幾年大漢取得數次大捷,但卻始終無法一鼓作氣擴大戰果,根源就在於此處。
在想通這一點後,法邈不由得提醒到糜暘道:“牧伯既然有這種深思熟慮,為何不上奏陛下?”
見法邈問及自己這一點,糜暘淡淡笑了笑。
糜暘知道法邈為何會提醒自己這一點,原因無非是之前從成都發來的一道詔書。
糜暘與法邈離開南鄭已經有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