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 漢魏對決 樊偃會戰(第1/4頁)
章節報錯
急速南下的許褚,不久後就將曹丕的聖旨帶到了張遼的大營中。
而曹丕之所以要下令張遼主動出擊,最大的目的乃是雪恥。
所以在許褚手持聖旨南下偃城的時候,曹丕還特地派出許多使者將他的詔令傳達到南陽郡全境。
既然是為雪恥,那麼這場戰爭就一定要打的引人注目,唯有如此,才能保住他大魏天子的臉面。
曹丕就是要讓天下的人都知道,什麼是天子一怒,什麼是弔民伐罪,王者之師。
於是就在許褚到達偃城的那一日,除偃城、樊城之外的幾乎所有南陽郡縣城,都得知了這個訊息。
一瞬間,南陽郡數十縣城開始沸騰起來。
南陽郡中的數十萬生民,亦將目光都集中在如今大軍雲集的樊偃一帶。
南陽郡中的凡是忠心於大魏的官員士人,無不對這場即將打響的決戰懷抱著莫大的信心。
誠然在這兩年來,劉備的勢力擴張很是迅速。
甚至在關羽與糜暘的發揮下,以劉備為首的勢力取得了數場震驚天下的大勝。
但細觀那幾場大勝,從漢中之戰的反客為主到最近的卻月大勝,漢軍多是以採用地利或者計謀為主。
大勝是大勝,但幾乎沒有一場正面在野戰中擊敗魏軍的戰例。
哪怕是漢中之戰時,亦是如此。
當年武帝的漢中之退,並非是在決戰中被劉備擊敗,而是有著很多因素。
所以哪怕是漢軍近幾年來取得再多大勝,世人在擊節讚歎或者畏懼的同時,心理難免會形成一種固有印象。
漢軍善用計爾,若能小心用兵,則漢軍難以取勝。
這種固有印象是很自然形成的。
而形成這種固有印象除去以上原因之外,還因為當世北強南弱的格局,還因為數千來在華夏子民心中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南方皆蠻夷的偏見。
蠻夷之兵,若論正面對抗,何能擊敗他北方華夏正朔天兵?
而這種固有印象,本質上很大程度影響了天下人心的向背。
為何後世許多王朝將曹魏定為正朔,將季漢定為割據勢力?
為何當世許多優異的人才寧願從曹魏的中低層做起,也不願來季漢高就,例如徐庶、孟建等人?
為何季漢內部總是有著投降派,而曹魏內部哪怕內鬥不斷,但在對外時有時卻會難得的一致?
這種種對季漢極為不利的現狀,最開始的誘因正是那種固有印象。
在這種固有印象的影響下,大部分忠於魏室知道曹丕已經下達出兵的人,心中都自然的浮現出雀躍之情。
許多人都在期待大魏天兵,在野戰中堂堂正正擊敗漢軍,正如武帝在世時取得的那一場場酣暢淋漓的大勝一般。
在這種固有印象的影響下,當偃城外的張遼收到曹丕的聖旨後,儘管他心中有著顧慮,但卻並沒有太大的危機感。….
曹丕縱使相比於曹操,武略並不出眾,但蛇無頭不行這個道理他還是懂得。
所以為了保證這場大戰大魏能夠獲勝,曹丕在這道已經漸漸引起天下注意的聖旨中,正式梳理了一下魏軍的領導體系。
七萬多魏軍的主將是衛將軍張遼,副將是鎮南將軍曹休。
本來按照曹魏慣例,曹休縱使職位比張遼低,但是這七萬多魏軍主將應該是曹休才是。
只是之前發生的種種事,讓本就對曹氏宗親不怎麼親近的曹丕對宗親的信任越來越低,於是乎他就做出了這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