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大軍的動向一直都在漢軍探子的監測之中,所以當張遼大軍在偃城安好營帳後,漢軍大營中的關羽便得知了這個訊息。

當得知張遼的大軍已經到來後,在大帳中的關羽馬上看向張飛。

而見關羽的目光朝他看來,張飛會意的大笑一聲,而後便提著長矛領著數千漢軍走出漢軍大營,快速的朝著偃城而來。

因為這場仗是關羽堅持要打的,加上劉備十分相信關羽的能力,所以儘管劉備的御旗還插在漢軍大營中,但是劉備在數日前就已經回到襄陽。

劉備將近六萬漢軍的指揮權,全權交到關羽的手中。

而劉備回到襄陽,還有著另一層原因。

張飛率領的漢軍,只有五千之數,而且絕大部分是步卒。

縱算張飛是萬人敵,他也不可能靠五千漢軍,就擊破張遼的大營。

所以張飛率領五千漢軍來到張遼的大營之前,目的只有一個,那便是引誘張遼的大軍出營。

這樣的任務,張飛在以往做過不少,而且成功率一直都很高。

當張飛率軍來到張遼的大營前後,他的到來很快被魏軍的斥候報給大營中的張遼等魏將。

而張飛的到來,亦將在議事的魏軍諸將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他身上。

畢竟張飛來就來了,他還特地在大營外,讓五千漢軍一起叫喚著要張遼出來送死。

能被張飛所看中的漢軍,別的本事不一定有,但是嗓門定然是不小的。

因為背後就是偃城,所以張遼將主帳特地安在偃城的外圍。

他想的是若漢軍突然襲營,他可以更快速的做出反應,這是他身為當世名將的自信與底氣。

但就是他的這層自信與底氣,在碰上五千嗓門不小的漢軍之後,有些事就變得很順其自然起來。

例如在離營外漢軍不遠的主帳中,魏軍諸將可以對營外的陣陣漢軍罵戰聲聽得頗為清楚。

「張遼小兒,速速出來領死!」

「什麼召虎,只不過是一插標賣首之人而已!」

「張氏假子,竟如此膽小乎?」

...

一句句不堪入耳的話,在傳遍魏軍的主帳的後,瞬間讓所有人的臉色黑了下來。

而其中作為被漢軍主要辱罵物件的張遼,無疑他的臉色最為難看。

當世與後世不同,在以孝治天下的當世,罵人時很少會辱及父母的。

雖然辱及別人父母是殺傷力最大的一種方式,但是有些觀念已然深入當世人的心中,很多人是不會輕易拿人的父母作為辱罵物件的。

儘管身處亂世,但當世人的道德還未完全崩壞。

但這不代表當世人罵人沒有其他,可以與辱罵父母有同等殺傷力的罵人方式。

例如攻擊一個人的名聲。

許多在後世人看來根本不會引人大怒的激將法,在古代往往有著奇效,最根本原因在於古代與現代人的觀念不同。

三國時期,人是很看重名聲的,甚至在許多人眼中,名聲便是他們的生命。

由張飛所主導的這句句辱罵聲,表面上看不痛不癢,但是實則每句都化作一把利刃,往張遼的臉面狠狠戳去。

這種羞辱在曹魏諸位大臣中,估計只有賈詡等寥寥幾人才能忍受,反正一向性情剛烈的張遼肯定不在那幾人中。

而張遼是一軍主將,主將的臉面被辱,那等於是全軍受辱,所以這時大帳中的其他魏將臉上也都變得十分難看。

有些性情急躁的將領,已然出來對張遼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