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推移,從四面八方匯聚到宛城的魏軍越來越多。

在之前曹丕為了儘快穩定南陽郡的局勢,所以先帶領數萬大軍來到宛城。

但偌大的曹魏肯定不止那些兵力。

曹魏的大軍分為中央軍與地方軍兩大種類。

而在中央軍中,又分中軍和外軍。

中軍是相對於外軍而來的。

在曹丕稱帝建立魏帝國後,他最重要的一項改革措施,便是對全國的軍隊進一步的系統劃分。

他以州或邊疆為單位,設立了許多都督區。

早期曹操還在位時,他麾下的大軍劃分並不細緻,通常是由他親自統帥一支大軍四處征討。

在曹操打敗袁紹,取得冀、並、青諸州以後,他的統治區漸具國家的規模。

這時局面大了,再不能像過去一樣,帶領一支主力軍隊到處征戰,那樣對兵糧的消耗也極大。

於是乎在荀或的建議下,曹操開始採用在各地留屯大軍的辦法。

官渡之戰後,曹操每平定一個地方,即留一部分中軍在那裡駐防,並由一人任統帥,統攝轄區內諸軍。

但那個轄區中,並不是只有曹操留下的中軍那部分大軍。

轄區中的都督會以曹操留下的中軍為骨幹,招攬轄區內計程車卒編制為足夠數量的大軍。

這便是從中軍劃分出來的曹魏外軍,例如當年曹操平定漢中後以夏侯淵為徵西將軍,便採用的這種軍事模式。

留屯在外的將軍及都督所領的兵,就稱為外軍;

中央直轄的軍隊,就稱為中軍。

但無論是曹魏中軍還是外軍,本質都是曹操當年親自調教的大軍,所以戰力都很是不俗。

因為這種特殊的軍事模式,所以在曹魏的軍職中,四徵四鎮的軍職開始成為權力、地位最高的軍職。

“黃初元年,特置都督諸州軍事,尋加四徵四鎮將軍之號,又置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位太尉上。”

除了中軍與外軍,曹魏還有作為地方兵的州郡兵。

早年東漢光武帝罷兵募士,郡國兵力十分薄弱。

曹操統一北方時,大大小小的割據武裝或被消滅,或被收編,各州郡往往只有留屯的中央軍,而沒有地方武裝。

當時丞相主簿司馬朗建議令州郡都建立地方武裝,以“外備四夷,內威不軌”。

推薦下,換源app追書真的好用,這裡下載.huanyuanapp.大家去快可以試試吧。】

在司馬朗的建議之下,曹操復西漢舊制,“自納司馬朗之言,復令州郡典兵,然未置尉,蓋太守或刺史兼帥。”

曹魏的州郡兵以守備本州郡為職,必要時也應調出徵,但是州郡兵的地位比中軍、外軍低。

除了中軍、外軍與地方州郡兵之外,曹魏還有一個龐大的特殊兵種,那便是屯田兵。

曹魏的屯田分民屯和兵屯兩種,雖然兵屯大多設定在邊疆一帶,但是曹魏是將民屯作為國家根本的經濟政策的。

而在這種強制性的經濟政策之下,曹魏全國各地中民屯中數以百萬計的青壯,便是曹魏大軍天生的,源源不斷的兵源。

漢末可不是某宋,漢代的男子人人尚武。

只要給漢末的男子派發武器,那麼他們稍加訓練之後,便會頃刻間成為一支戰力不俗的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