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曹操親率十萬大軍到達樊城後,面對著關羽依照漢水組建的防禦體系,他遲遲不能破防。

後來曹操大將張遼想出一個辦法,可以讓曹魏大軍渡過漢水。

那個辦法便是利用騎軍的高機動性,在冬季漢水下游水量稀少之時,四處尋找河道乾枯之處渡過漢水。

雖然當時因為趙雲率領的白毦兵的阻擋,讓張遼的謀劃沒有成功。

但是當時明眼人都知道,隨著時間的推移,張遼的謀劃完全是可行的。

因為漢水太過綿長,沒有任何一支軍團可以在漢水每處都派下重兵把守。

而綿長又水量瀕臨枯竭的漢水下游,對於高機動性的騎兵來說,卻是天生適合發揮他們長處的場所。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當天時轉變時,本來被關羽大軍視為生命防線的漢水,亦有可能成為奪去漢軍性命的幫兇。

當初張遼的那場突擊戰,關羽亦是親身經歷者。

所以他在知道萬餘魏軍騎軍前往下游時,他第一時間就猜測出那萬餘騎軍的目的。

現在已經十月,還有最多兩個月,漢水的流量就會大幅度減少。

而在這兩個月中,縱使關羽手中有著數萬大軍,但是要想拿下樊城還是很有困難的。

關羽在猜出那萬餘騎軍的目的之後,還順便推斷出他們下一步想要做什麼。

現在的局勢與當初不同,現在在那萬餘騎軍的背後,並沒有數萬魏軍步軍。

所以那萬餘魏軍騎軍想要渡過漢水,肯定不是為了幫身後的魏軍步軍開路,更不是為了攻打襄陽城。

騎軍最大的效用,永遠是在野外。

在連續排除這兩個可能之後,萬餘騎軍真正的目的不言而喻。

那便是要利用騎軍的野戰能力,來斷絕漢軍的糧道。

襄陽雖然就在漢水南岸,但是襄陽離漢水還是有一段距離的。

那段距離,便是襄陽城中將糧草押運往港口的糧道。

甚至因為剛剛結束秋收就馬上發動北伐,所以荊州各縣的糧草,還在不斷運往襄陽的路上。

漢水之後,便是大量廣闊的平原。

一旦被這萬餘騎軍渡過漢水進入漢軍的背後,押運糧草的大多是沒有多少戰力的輔兵或者民夫。

他們是無法阻擋魏軍鐵騎的衝鋒的,那漢軍的糧道就很危險了。

糧道不穩,先別說糧草是否安全,對軍心士氣來說都是一個重大的打擊。

但是在意識到這點後,關羽卻並沒有慌亂。

不得不說自他起兵之日起,魏軍的一切佈置都很是妥當。

避而不戰,分兵據守,這讓關羽的大軍無法如當年一般將樊城包圍起來後,直接朝著南陽腹地進發。

而提早預判出漢軍的行動,從而及時派出萬餘騎軍到達樊城支援。

當這萬餘騎軍到達樊城後,也並沒有因為漢軍所營建的壁壘而感到束手無策,反而想著故技重施從下游尋找突破口。

魏軍的種種佈置,可謂是條理分明,層層相扣。

這才是大魏應該有的表現。

曹魏視大漢為頭號大敵,同樣的大漢亦視曹魏為生死大敵。

曹魏能被大漢視作大敵,那麼他們所倚靠的當然不僅僅是強大的國力,還有著傲視當世的人才儲備。

如今曹魏的這番表現,才算符合他們的真實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