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老臣文和 關羽集將(第1/4頁)
章節報錯
就在曹丕與夏侯霸君臣對視的那一剎那,曹丕的詔令正要發出,但可惜這時卻有一位大臣出來對曹丕建言道:
「臣竊見陛下臉有喜色,欲獨以霸攻糜賊乎?
今者武當,城防所依,目前就霸有此志,勢不獨行,當合諸將並進。
糜賊兵有數萬,雖正卒遠遜,然守城不可以輔卒乎?
糜賊善用兵,浩蕩天兵來臨,卻終無所動,彼豈自斃之人?恐欲誘我深入,有所計劃而已。
今霸雖有膽氣,然兵者凶事也,若貿然進兵,實乃以求僥倖自投死地耳!
大軍一動,勝負難料,賊軍士氣正盛,臣恐偏將軍雖有滅賊之心,卻反為賊所算,萬望陛下三思之。」
出來向曹丕建言的這人是董昭。
董昭是跟隨曹操多年的老人了,在曹操在世時就對他的才智多有欣賞。
在當初郭嘉死後,曹操任命董昭為丞相祭酒作為他的心腹謀臣。
當董昭出來向曹丕建言後,就算曹丕求勝心切,但是他在聽到董昭的建言後,臉上卻流露出猶疑之色。
先不談董昭說的有沒有道理,單單是董昭的地位就不一般。
雖然董昭在曹操在世時只是擔任丞相祭酒一職,但是三國時期的官職不是單純按地位劃分高低,主要是看掌握的實際權力。
祭酒一職掌握全軍司法,又掌管一軍的情報彙集,可謂是權力非常之大。
所以在曹丕繼位之後,立馬就將董昭任命為將作大匠,成為大魏的九卿之一。
而且當初曹操稱公時遭到以荀或為首的大臣反對,是董昭利用自己在士林中的威望,為曹操彌平他稱公輿論上的不利影響。
他還為曹操稱公提供了一切理論支援及具體步驟,可以說董昭是力勸曹操稱公的第一功臣,所以董昭的地位在魏國中是十分高的。
對於這樣又有才智,地位又高的老臣的建言,曹丕不可能會忽視。
而在夏侯霸聽完董昭的話後,他臉上卻浮現怒色。
在董昭的建言中,對於曹丕他是語帶尊敬的勸諫,對於夏侯霸他言語中可是有著貶低的。
非如此,董昭覺得不足以打消曹丕的求勝之心。
面對董昭的貶低,性格剛勐的夏侯霸當然會感覺到憤怒,但是他卻找不出什麼反駁的理由。
畢竟他目前身上並無戰功在身。
沒有戰功,當然就沒有說服力。
董昭也看出了夏侯霸對他的不滿,但他卻不在意。
現在大魏的政治格局,不是如曹操在世時一般宗親一家獨大了。
在今年隨著各地開展九品官人法以來,出身各大世家的青年才俊逐漸開始佔據地方及中央的各項要職。
就連軍權,亦不是沒有士族出身之人開始染指。
而隨著曹魏宗室第一大將曹仁的死亡,更在無形中大大加快著這個程序。
曹仁的死亡對大魏,對曹丕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損失,但對於一直被曹魏宗室壓制計程車族來說,在某方面未嘗不是個好訊息。
現在身為曹魏士族領袖之一的董昭,還真的不怎麼畏懼夏侯霸。
更何況他說的是事實,雖然現在夏侯霸亦是偏將軍,但此偏將軍非彼偏將軍。
而隨著董昭率先出來對曹丕建言,大堂中的大部分大臣臉上亦流露出勸阻之色。
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本來就反對曹丕親征。
再加上他們大多數是跟隨曹操征戰多年的老臣,經驗之豐富非曹丕與夏侯霸可以比擬。
所以他們心中是很擔憂曹丕的貿然出兵的。
於是就在董昭
建言後不久,又有一位重量級的大臣開始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