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攻打武當縣時,糜暘除了將張南委任為先鋒大將外,他還將大營的防務重任交予馮習。

大軍紮營,通常都會放置斥候在四周巡查。

雖然這斥候通常不會散佈太遠,但是探查的範圍一般都會有數里。

而對於中軍主帳所在的北營,漢軍的斥候探測範圍最遠可達十數里。

糜暘一開始得到魏軍援軍到來的訊息,就是從大營外的斥候回報給馮習,而後馮習稟報給他的。

但是這次出現的魏軍都是騎軍。

南陽郡內大多地形,都是利於騎軍長途奔襲的平原。

當斥候發現北方有魏軍騎軍出現的蹤跡後,他們也需要從十數里外奔回稟報。

等他們跑回大營中後,還要將這訊息層層上報。

所以當糜暘得知己方大營身後出現魏軍的蹤跡後,魏軍援軍已經出現武當縣城外的數里之外。

在這樣的距離之下,居高臨下的武當城牆上的魏軍,很快就發現了魏軍援軍的到來。

而同樣居高臨下的糜暘,隨著魏軍援軍的不斷逼近,亦能開始大約察看起魏軍騎軍中的旗幟。

只是雖然糜暘不能第一時間發現魏軍援軍的到來,但是大軍的運轉不是單靠糜暘一人。

糜暘早就已經將大營防務交給馮習,當馮習得知大營外有魏軍援軍出現的跡象後,他馬上就命漢軍大營中的漢軍做好應戰準備。

可能看到漢軍大營中已經做好準備,所以那數千魏軍騎軍,最後只敢在營外數里的範圍內來回梭巡,不敢太靠近漢軍大營。

而糜暘在得知魏軍援軍已經到達後,相比於馮習的憂心,糜暘卻顯得十分鎮定。

雖然之前等待呂乂與程畿打掃戰場,等著攻城器械到達營中耽誤了數日。

但今日距離糜暘兵圍武當縣的日子,方才過去了七天而已。

武當縣的信使要將訊息傳遞到宛城,大約要三日的時間。

也就是說就算曹仁留守宛城的魏將,得到滿寵送出的訊息。

他如果想要派出大量援軍,哪怕有著水利的便利條件,也是不可能在四日的時間就趕到武當縣外的。

單單籌集大軍的糧草,耗費的時間就不止四日。

況且這時候宛城內外,是不大可能還有大量魏軍的了。

所以今日到達武當縣外的魏軍,在糜暘的推斷之下,人數肯定不會多。

為了證明自己的推斷,糜暘馬上讓馮習派出多股斥候,靠近來援的魏軍多加探查。

雖然有許多派出的漢軍斥候,被魏軍騎軍發現而被絞殺。

但還是有一些斥候返回大營中,向馮習稟告了關於魏軍援軍的更明確的情報。

馮習對著糜暘繼續言道:

「據斥候來報,此次敵軍援軍都為騎軍,且都為一人雙馬。

敵軍的騎軍還在馬尾之後,綁上了不少樹枝。」

「並且透過近觀魏軍騎軍戰旗,斥候發現敵軍援軍的主將應當是曹仁之子曹泰,至於副將則是一位叫司馬懿的將領。」

在得到更具體的情報後,糜暘明白了敵將的手段。

在古代要想能夠真正發揮騎軍的優勢,有個很重要的前提,那便是要做到一人雙馬。

雖然一人所配備的兩匹馬匹,大多數情況下是一匹戰馬,一匹負責負重的馱馬。

但是不要小看馱馬,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這句話同樣適用於騎軍。

負重的馱馬在騎軍中的存在,就類似一輛可移動的小型糧倉。

有了這座小型糧倉在,騎軍才能真正意義上做到長途奔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