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熙二十年(1426),朱高煦四十六歲,大明帝國在電磁研究進行了四五年後,終成功解決無線電的衝突問題,完成了無線電的架設,當年先接通了江南全省縣府一級。

洪熙二十一年,大明在休養生息之後與沙哈魯再次一起起兵,一年時間滅了奧斯曼帝國,雙方分了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大明故意要了少部份,主要是後世的伊斯坦不爾,扼守黑海出口。

同時要了奧斯曼帝國以南,所有地中海沿海的部份,又分割到裡海以南。

這樣從地中海,到黑海到裡海,重要的部份出海口和海域都在大明手裡。

沙哈魯的帝國幾乎沒有水師,更不覺得海上有多重要,他得到了波斯以北,阿塞拜將和各魯吉亞以北、奧斯曼東北和北部的所有地盤,全部都是靠近後世大羅剎的位置。

沙哈魯因為佔據的地盤比較大,還感覺佔了明軍便宜,有點不好意思。

要知道他佔領的地方,即便在後世,也都是戰爭頻發,不夠發達的地方。

洪熙二十四年(1430)朱高煦五十歲,明軍先後攻佔馬穆魯克王朝和札剌亦兒王朝,兵鋒到達後世野門和殺特。

朱高煦用了二十多年時間,把整個西亞和中亞,除了沙哈魯的地盤外,全部納入大明境內。

此時整個亞洲,只有東亞的高麗和東本,北亞的沙哈魯,三個王朝還存在。

朱高煦留著沙哈魯,主要是逼迫他們繼續往北去。

在朱高煦之後的大明皇帝,可以不用遵守雙方的和平協議,包括沙哈魯去世後,雙方協議自動失效,大明到時可以逼著帖木兒帝國往北擴散,從而進入大羅殺地盤,讓他們和大羅殺相愛相殺去。

此時朱高煦年近五十歲,大明太子也立了很多年,但大明上下,幾乎沒什麼人見過太子,太子依然在外,很多人不知道太子在哪。

洪熙二十五年,朱高煦傳旨,讓太子進京,天下轟動。

此時大明帝國上下才知道,太子居然是新的奧斯曼總督秦漢。

秦漢在波斯任過總督,然後又在奧斯曼任總督,兩任總督幹了十年,每任五年。

十年中,當地發展非常之快,漢人人口直線上升,兩地的經濟也不亞於大明最富的地方。

因為奧斯曼省也好,波斯省也好,當地盛產石油,還種了膠橡,都是大明帝國現在最需要的東西。

太子進京的同時,洪熙二十五年三月,朱高煦帶著一眾大臣來到京師城外。

現場有大量甲兵守衛,朱高煦下了馬車後,看著馬車裡陸續出來的大臣,不由表情有點無奈。

黃福已經致仕,李景隆病重而亡,靖難中的好多老將也死的死,致仕的致仕,討逆中的功勳李彬、李遠也先後病逝,平安病重在家,提前致仕,盛庸、瞿能個個身體不怎麼好,在家裡養病。

年輕時他們打仗太猛,又到處奔波,年紀大了之後,個個問題出來了。

也虧的現在大明醫術領先全世界,要不然估計死的更多更早。

朱高煦的內閣也換了好多人,其中四分之一都是四十歲左右,比朱高煦還年輕的年輕官員,基本都是經歷過小學中學大學三種新學後起來的。

有好幾個都是太子朱瞻壑的大學同學,這也算是為太子鋪路。

關鍵這幾個人還不知道他們大學同學就是太子。

等這次太子回京,朱高煦就要正式介紹他們和太子再見。

就在朱高煦盯著馬車有點出神時。

邊上一個科技司的年輕官員,上前小聲道:“陛下,都準備好了。”

朱高煦回頭,看到個二十多歲的青年官員,正是科技司新官員,才正七品的于謙。

朱高煦盯著于謙看了幾眼,心想,這世你可能沒機會擁立新皇帝了,也沒機會認識大明戰神了,至於將來能不能坐到高位,就要看朱瞻壑的眼光和用人。

于謙被朱高煦看的有點發毛,趕緊低下頭,心裡非常慌,不知道自己哪裡惹皇帝不高興。

“于謙是吧,好,好。”朱高煦這時笑著點了點頭,然後往前走去。

前面有科技司的人正在擺弄,後面陸續有官員跟著皇帝過來。

大夥到了現場後發現,現場地面上鋪了兩道金屬軌道,軌道很長,約有五百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