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讚歌是勇氣的讚歌。

事實上不止是人類,任何一個成功延續和發展的文明,都必然具備勇往直前和奮勇戰鬥的勇氣。

即將出徵的戰鬥者,是戰爭開始後的第十七任戰鬥者首領。

除了最初的兩位首領死於猝不及防的襲擊,後面十四任都是在和大筒木們的面對面搏殺中戰死。

實戰證明了,作為指揮者的戰鬥者首領根本就無法隱藏,他們總是能夠被大筒木找到。

如今,戰鬥者的各級指揮官,已經不再隱藏自身的位置,而是勇敢的進行戰鬥,哪怕是戰死也在所不惜。

大筒木一族令人崩潰的穿梭斬首,打的真核文明幾次瀕臨崩潰,但也將憋屈數萬年,日漸溫吞的真核文明的勇氣給逼了出來。

開始的時候斬首最高指揮官,也就是戰鬥者首領戰死後,真核文明的艦隊就會崩潰。

在第一座戴森球失守後,大筒木一族必須得摧毀整個指揮系統,才能讓真核文明的艦隊崩潰。

也就是說,大筒木們必須相互協調,從真核艦隊的最高指揮機關,直到每一支分艦隊,整個指揮系統全部摧毀才行。

只要遺漏一處,真核艦隊就不會崩潰,並堅持戰鬥到最後。

現在真核文明經過戰爭的洗禮,已經激發出了勇氣,勇氣衍生出最大的堅持,成為堅不可摧的偉大軍隊。

哪怕是最後一艘戰艦,哪怕是最後一隻戰鬥者的蟲軀,他們都會主動戰鬥到最後一刻。

這才是大筒木一族由勝戰敗,從封閉空域被推回來的根本原因,並不是血繼網羅會議上,六位大筒木認為的最大的戴森球火力。

大筒木一族的組織形式,是刻意的製造了上下分層,並極力的強調高等級對低等級的絕對支配權。

而絕對的權力就決定了,來自底層,來自前線的第一手資訊,幾乎是不可能傳遞到高層。

因此,前線的大筒木們都知道真核文明有多難纏,但六位血繼網羅卻完全不知情。

事實上,大筒木一族從開始就缺乏足夠的力量,不能在正面打贏真核文明的艦隊。

只是他們習慣了的戰術恰好打在真核艦隊的軟肋,將這個悶熟了的文明打了個落花流水,因此錯判了雙方的真實實力。

當穿梭斬首的戰術漸漸失效,就意味著大筒木一族需要正面堅持的時間變長了,遭受的損失損失變大了。

戰爭局勢發生了致命的改變,傳遞到六位血繼網羅那裡,他們的感覺卻是下位大筒木死的有點多,戰爭進行的有點不順利。

包括大筒木之神在內,所有人都沒有意識到,大筒木距離戰局的崩盤不遠了。

……

戰鬥者首領為自己套上更大的甲殼類生物外骨骼,然後登上生產出來只有七個小時的戰艦,開赴前線。

真核文明的整個決策機關都動起來了,研究者和建造者都來到碼頭,送別戰鬥者出征。

戰鬥者裝備的戰鬥型軀殼越來越強,如今已經能夠和敵人打的有來有回,只是仍然無法改變戰死的結局。

但戰鬥者沒有絲毫的退縮,他們甚至開心的發出笑聲,在英勇豪邁的笑聲中,所有成員都無視危險,坦然的踏上死亡征程。

無與倫比的勇氣贏得了崇高的地位,以至於真核文明出現了以戰鬥者為主導的趨勢。

並不是沒有戰鬥者膽怯,但意識到了危險的真核文明無法容忍這樣的情況,膽怯者一旦被發現,會立刻遭到強制解體,成為密集維生池中的一員。

就在這樣完全不對等的情況下,大筒木一族和真核文明啟動了最後一場大規模戰役。

此次戰役中,真核文明用一座戴森球強行突擊空間狹道,戴森球火力和艦隊輪番攻擊。

尤其是艦隊完全無視了自身的傷亡,哪怕是隻剩下一人也要執行攻擊任務,硬生生的推平了負責防禦的大筒木一族傀儡大軍。

大筒木血繼網羅為之驕傲的行星級武器,展現了令人望而生畏的威力,但終究只是行星級武器。

但一切都是相對的,行星級的武器足以一擊摧毀行星,但用來攻擊比大筒木本星大了足足兩千萬倍的戴森球,就顯得太過渺小。

六座大筒木行星的連續攻擊,造成的傷害足以蒸發任何岩石行星了,但對一座雙星系統的戴森球來說,損傷程度還不如真核文明建造者拆除南北極結構時,意外失誤造成的損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