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念隨大軍回到大梁城,已有旬日。信陵君因破秦之功被拜為上相,封邑五城。

這五城位於陶郡,魏嬰與楚國春申君在安陵會師後,魏楚聯軍出兵上泗,攻取了秦國陶郡與齊國五都之一的平陸。

這陶郡原是穰侯魏冉的封地,位於齊楚魏三國之間。

亭臺樓閣,假山流水。

庭院之中一片幽靜,一座青石砌成的涼亭坐落其中。翠竹掩映其間,清香陣陣。

亭中有一女孩兒,她身著鵝黃衣裙,頭梳雙鬟,稚氣未脫。

她身前擺著一架琴,玉嬋兒坐在一邊,纖長白嫩的手指輕撫琴絃,琴聲悠揚婉轉,宛若溪澗潺潺流水。

“玉兒妹妹,你的琴藝又精進了許多。”身旁的男孩兒一臉溫潤如玉的笑容。

“是念哥哥教的好。”玉嬋兒抬起頭,衝著男孩兒甜甜一笑。

他本不過教了她減字譜54指法中的八種初學指法,她已能將之運用自如,使出各種變化。

玉嬋兒在絲竹之道上天賦卓絕,彷彿生來就是為了撥弄琴絃。

“玉兒妹妹,你既隨我學詩樂,我自當盡心教你。”伏念溫文爾雅的道。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要知樂便應先學詩。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

“昔葛天氏之樂,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這便是詩樂合一,萬物和暢之曲。”

伏念緩緩道出自己對詩樂的理解。

“玉兒記住了。”玉嬋兒認真道。

伏念微微頷首,眼眸一片柔和,看向遠處的翠竹、曲水。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是故樂所以成性,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

“我教你衛風淇澳,我以詩言之,你以樂和之。”

伏念說話的聲音極為緩慢,語調低沉悅耳,像涓涓細流從咽喉處溢位。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綠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

伏唸的聲音很輕柔,帶著些許童音,但是卻極為有力,每一個字彷彿都敲擊在人心裡。

“衛人美武公之德,美而作是詩,以武公之德喻君子之德。

此詩有三章,每章皆以“綠竹”起興,如第一章的瞻彼淇奧,綠竹猗猗。第二章的瞻彼淇奧,綠竹青青。第三章的瞻彼淇奧,綠竹如簀。這便是詩之借物起興。”

“子曾對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斬而用之,達於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在他看來竹之德便是君子之正直。”

伏唸誦畢,開始講起詩來。

玉嬋兒靜靜地聽著,神色專注,看著亭外的碧波盪漾,看著眼前的竹林,她感覺自己的心境都跟著那聲音飛舞,飄渺,隨風搖曳......

她的十指輕動,一串音符從她指尖流淌出來,如同淙淙泉水,流經她的手掌,流遍她的全身,琴曲隨伴著和歌聲漸漸停歇。

“語言窮盡之處,音樂可以表達;思維無法觸及之處,音樂能夠揭示心靈深處的情感。玉兒,當你能將自己的心靈與音樂融合時,你便有了自己的聲音。”

伏念說罷,走到亭中,輕輕坐下,十指輕觸琴絃。

“我再教你一首曲子,叫做《竹風》,正與詩和之,你且看好我指間切弦的變化,跟著我學。”

琴音潺潺,竹聲悠悠。

伏念雙目微閉,似在感受那美妙的樂聲,嘴角含笑,眉宇間透著一股寧靜,那是一種超然的寧靜,彷彿能夠淨化人心。

玉嬋兒靜靜地聆聽,眼眸微垂,看著他的十指在琴絃之上跳躍。

待曲子復奏,跟著他指尖的節奏輕輕撥動琴絃,琴音悠然而出,在竹林間迴盪......

青山隱隱,水迢迢。問竹,不如問心。

那一畔碧水幽竹,清一色的淡,卻最容易被人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