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年間,皖南分屬河南道和淮南道,每逢農曆正月十三至二月初二,民間都要舉行龍燈聚會,以紀念涇河老龍的生日,這便是龍燈節。

龍燈節裡,要吃一種用糯米等原料製成的餅,稱之為“示燈粑粑”,以此表示百姓對於龍王的愛戴,期盼來年風調雨順。

“什……麼?”張華挖了挖耳朵,好似沒聽清楚,“餘丫頭,你說什麼粑粑?”

不是他想的那個吧……

餘簡看他表情記憶知道他肯定想歪了,連忙解釋:“這是皖南地區的一種古老吃食,大約是在唐朝的時候盛行的,不過現在倒是沒怎麼聽說過了。”

張華琢磨了半天,兩手一攤:“要說京城的吃食,我倒可以搏一搏。這既然是皖南的,還是古老糕點,我不會。”拒絕的倒是很乾脆。

經理這下頭又大了:“張師傅,您幫幫忙!周總說了,您要是能做,他給您包大紅包——”

張華擺擺手:“不是錢不錢的問題,不熟悉的東西,我是不會做的……”

“可是……”

餘簡悄悄拉住了張華的衣袖,偷偷地跟他耳語:“張師傅,如果您信任我的話,示燈粑粑我能做出來。”

“真的?”張華眼神一亮,連忙也壓低聲音告訴她,“你要真能做的話,我就答應啦?到時候你八我二!”

有錢不賺是笨蛋。

餘簡憋著笑狠狠點頭:“我能做的。”

那行——

“喂!”張華叫住垂頭喪氣正打算走出去的經理,眉骨一挑,露出森白的牙齒,“你去告訴周總,這道糕點我接了!”

經理如蒙大赦,歡跳著回去覆命了。

示燈粑粑的做法其實不難,餘簡換上廚師服,開始準備材料。糯米粉、芥菜、蕪荽、鹹豬肉、蝦仁,這其中還有一道比較重要的食材,便是醬油豆乾粒。

正巧紅案的師傅們有醃製,餘簡撈出聞了聞,就是這種鹹香的氣味。

糯米粉乾鍋先炒,等到顏色變得更淡黃,加入開水拌勻冷卻,再揉成麵糰發酵。芥菜和蕪荽焯水後洗淨瀝乾,切成細末。

鍋內豬油燒熱,把切好的豬肉粒、豆乾粒翻炒,少量加水燒開後,下入蝦仁粒炒熟。

拌餡兒的工作就簡單許多了,只需要在炒好的葷肉中加入蔥、蒜和切好的芥菜、蕪荽末攪拌均勻即可。

麵糰搓成長條,揪出小劑子,用手捏出窩狀,包入餡料後封口,粘上芝麻按成圓餅坯,再裹上一層芝麻,放入烘箱中小火烤熟。

餘簡做餅子慣用炭爐,這是前世遺留下來的習慣,用炭火慢慢烘養出來的餅子,不僅能完全鎖住餡料的滋味,還能讓餅皮更加鬆脆又富有嚼勁。

老二用手肘抵了抵目瞪口呆的張華,說道:“枉你自稱京城白案一大家,人小姑娘都知道的東西你竟然聽都沒過。嘖嘖嘖……”

張華沒好氣地白了他一眼:“說得你聽過一樣。”

老二神兜兜:“我一個紅案沒聽過不是很正常嘛!”

張華頓時猶如吃了粑粑一樣心中堵成一片,又有些意味不明地看向認真調整著火候的小姑娘。

餘簡這丫頭,給他的驚喜實在太多了。他剛剛偷偷摸摸用著度娘搜一下這糕點,上頭明明白白寫著:已失傳。

失傳的東西她一個小姑娘又是從哪兒聽來的?

“好了!”正在輾轉反思間,又停得小姑娘一聲呼喊,張華順聲望去,只見她夾出的餅子個個雪白如麻餈,表面又又著烘烤的金黃色澤,配上她帶著笑意的彎彎圓眼。張華心頭不由得一軟,懊惱地暗自吐槽,這可是武國良的徒弟啊!

大神帶出來的,那未來也是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