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先生在朝中為官,對我大唐馬政將有何諫言?”

李麗質似是隨意問了馬週一句。

從見面開始,她就有意試探馬周的才能,同時也是在樹立自己“百騎使”的形象和地位,而並非只是一個簡單的公主身份。

之前所謂“識馬、飼馬”不過是個下馬威而已。

要知道馬周不比那些個百騎將士,李麗質從常何口中得知此人恃才傲物,不拿出點真東西,恐怕鎮不住他。

還有什麼比羅太歲的話更好使呢?

語不驚人死不休,羅太歲的風格一向如此。

另一邊,馬周聞言微微思忖了一下。

以他的才智怎麼會不明白,這是在考驗自己施政方面的嗅覺。

當初漢武帝的“輪臺罪己詔”最末處所云“郡國二千石各上進畜馬方略補邊狀,與計對”,意思就是要求食祿兩千石的官員給出馬政建議。

眼前這個小公主想必也是此意。

思慮周全後,馬周徹底放下怠慢之心,不疾不徐的陳述道:“想我大唐立國之初,得突厥馬兩千匹,又得隋馬三千於赤岸澤,徙之隴右,監牧之制始於此。”

頓了頓後他又道:“監牧由太僕寺所轄,太僕寺轄下不僅有各部監牧,還有乘黃署、典廄署、典牧署、車府署,以及沙苑監等,主掌全國馬政。

總而言之,太僕寺職能有二,一是掌皇家用馬以及乘輿、車駕,二是掌管全國馬籍、羊籍,以及負責各監牧官員的考課。”

他侃侃而談,可見胸中對朝廷政務瞭如指掌。

李麗質也一邊傾聽一邊微微頷首。

所謂三省六部、九寺五監她也只是有過粗略瞭解,對其職能分配尚不清楚。

馬周的話言簡意賅,立即讓她對於大唐馬政有了初步的瞭解。

馬政的基礎在於各監牧,也就是底層官營馬場,由九寺之一的太僕寺管轄,兩者組成大唐馬政的雛形。

正思忖著,就聽得馬周繼續說道:“此外,涉及馬政的還有駕部。

駕部隸屬於尚書省六部之一的兵部,掌管天下所有的輿輦、車乘,以及全國的傳、驛,同時還負責牲畜的簿籍以及監牧官員的考課。

如此一來,太僕寺和駕部的職掌界限明顯有了重疊之處。”

還真是……

李麗質又再點了點頭。

輿輦、車乘不說,單單是負責牲畜的簿籍以及監牧官員的考課,太僕寺和駕部的職權的確有所衝突。

“究其原因,馬政乃國之大事,不可能任由一部獨攬大權,必然分而劃之,以求相互制約。”

馬周開始解釋其中的緣由:“再者,自秦漢以來,官府架構日趨龐大,官制不免混亂。我大唐承襲前朝官制,雖有精簡改良,亦不可能面面俱到……”

頓了頓後他又道:“實際上我曾有過考究,發現太僕寺和駕部的職能雖有所重疊之處,但各有側重。

駕部側重馬政政令與簿籍,權力相對較虛,太僕寺則側重‘蓄養之宜,孽生之數’,直接掌管馬匹生產,權力相對較實。”

事實上不止是太僕寺和駕部,三省六部、九寺五監的許多官職都有類似的情況,互相混雜,互相牽制,互相監督。

官員權力的分化,意味著皇權更加集中。

馬周覺得自己已經說得夠露骨了,不便再深入下去。

不過李麗質何其聰慧,再加上不久前得羅太歲剖析帝王之術,自然懂了。

“如你所說,太僕寺與殿中省的職權似乎也有所衝突。”李麗質不僅才思敏捷,並且還可以舉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