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話癆(第1/2頁)
章節報錯
自從覺得石雞不香了以後,王安石終於下了決心,打算親自見一見陳墨。
看看到底什麼樣的家庭和環境,造就瞭如此矛盾的一個人。
明明胸懷經世大才,偏偏極力逃避著功名。
最關鍵的是,無論寫出的詩作還是說出的言語,又都彰顯著一顆赤子之心,實在讓人捉摸不透。
王檀兒同樣對陳墨充滿了好奇,奈何又無法言明,便說去鄉下賞一賞深秋的景色,一起跟了過來。
久在城中坐,難知鄉下苦。
雖然在上任的路上,王安石也沿途做過些瞭解,可真當深入荒僻的鄉下時,才深刻體會到了民生之苦。
莊稼收完,剩下的就是貓冬。
大量的人力,就這樣白白浪費了。
歸根結底,還是策論中提及的兩點。
人頭稅,把勞力都死死的綁在了原地。
無法外出的情況下,很多營生都做不來,只能在守在一畝三分地裡打零工。
好不容易熬到開春後,還得處處看老天爺的臉色。
就拿眼前的百家莊來說,半山區地貌,能灌溉的良田有限。風調雨順的時候,百姓們填飽肚子不難,一旦發生點兒旱澇災害,十之有九得鬧饑荒。再加上苛捐雜稅、鄉紳盤剝,日子是越過越苦。
而這,就是王安石極度肯定陳墨策論答案的原因。
如果能將攤丁入畝的新政推行下去,那麼以上的所有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首先,土地人口合一,減輕了無地和少地百姓的負擔。
其次,不再以人頭徵稅後,意味著放鬆了人身控制。
百姓遷徙、轉業不必再受到嚴格的戶籍制約,可以成為僱傭勞動力,改善自身生活同時,推動社會的發展。
而城裡的手工業者沒了丁銀負擔後,也有利於工商業的蓬勃繁榮。
最後,不必再隱匿瞞報,十分有助於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穩定。
當然,僅是如此還不夠,必須雙管齊下才行,於是就又有了陳墨提出的官紳一體。
一體當差,官紳可以不親自去,但需要繳納等額銀兩來代替,比如服兵役。
一體納糧,官紳本身持有的土地和掛在其名下的土地都需要納糧。既能封堵住惡意逃稅掛名的現象,也能延緩土地兼併的程序。土地無處可藏,納稅無處可躲,國庫的收入也會有極大提高。
如此政策,於百姓是幸事,於國家也是幸事。
唯一損傷的,是權貴階層的利益。
正是深知這一點,王安石才會在百家莊裡四處走動,聽一聽民聲,瞭解下民意,看看能否將這裡,設為推行新政的試點。
換做往常,百姓們肯定不會多說什麼的,畢竟稍有不滿的表達,傳到王扒皮耳朵裡都是滅頂之災。
可今日,很多人顧不上了。
建窯燒炭本是王富興的主意,到頭來他賺的盆滿缽滿,把所有損失全都攤在了村民頭上,實在不是個東西。
再加上王安石口音是外鄉人,眾鄉鄰就權當是發牢騷、賣心酸了。
而這一切,正中王安石下懷。
“走,去陳墨家。”
基本情況瞭解清楚,王安石示意胡管家帶路。
此時,天色已經到了傍晚。
陳墨的家裡,也已經升起了炊煙。
屋裡,秦香蓮正興高采烈的忙碌著,時不時瞟向陳墨的眸光中,滿滿的都是濃情蜜意。
一部分原因,是陳墨交出了五十兩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