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泰仔細感受著經脈中內氣的流動,嘗試著將無相槍勁融入拳腳之中。

伴隨著內息流轉,方泰慢慢地尋找無相槍勁發動時的那種感覺,不斷地將手臂想象成槍桿,但始終不得要領。

回想著自己這些年來練槍的情景,方泰忽地想到一事。

在下山之前,練成無相槍勁的時候,還是師父方遊主動踏入自己的五尺槍圍,以精準的巧勁引導自己人槍合一,這才順利地控制住不斷外溢的槍勁,將其完全束縛在槍身之上,最終成就。

說不定現在自己要將無相槍勁練到四肢,也需要動起來?

想到這,方泰極力保持住發動無相槍勁的內息運轉狀態,同時開始緩緩的動作。

開始的時候,他打算練一套曾經學過的少林羅漢拳,這也是當年師父給自己啟蒙時所習,動作簡單舒展。

然而世上武功但凡有招式套路,便有對應的心法內功,才能發揮出其應有的威力。

羅漢拳雖然是少林寺流傳世間最為初級的功夫,但終歸走得是陽剛一路,出拳脆而有力,與之對應的,在發力時內息運轉便要集中一點,短而迅速,才能爆發出極強的力道。

無相槍勁雖然威力大,但終歸不是陽剛一路。

方泰打了幾招羅漢拳,便感覺內息運轉不暢,連帶著動作也荒腔走板,變得有些軟綿綿的。

無他,蓋因發力太快的時候,根本無法將無相槍勁的震顫之力使出。

於是,方泰便又索性換了一套掌法,喚做柳葉綿絲掌。

自己和師父兩人行走江湖時曾無意中得到一本秘籍,記載著一種特殊的武功,便是這柳葉綿絲掌。

事到如今,自己仍舊不知道這本功法的來歷和創造者,甚至都沒有在江湖上聽說過這門功夫相關的訊息。

這套掌法可以說是和少林羅漢拳完全相反的路子。

它模仿春風中飄搖晃動的柳枝柳葉,把內息放柔放緩,如同蠶絲一般,出手時飄忽不定,與敵相交更能讓人感覺渾不著力,卻能借力而動,從種種刁鑽的角度進攻。

因為這門武功中但凡出掌多以劈掌、抹掌、挑掌和推掌為主,更貼近於遊身刀法,因此師父方遊又把它叫做無常刀。

方泰按照這門功夫的招式走了幾招,卻也覺得不行。

柳葉綿絲掌的動作偏向陰柔,多走偏鋒,不像無相槍勁那般有著堂堂正正的意境,因此也有些不合。

隨後方泰又接連換了幾種功夫,但都和自己所設想的效果大相徑庭,甚至隱隱有了內息逆行,走火入魔的先兆。

想來無相槍勁本身便是剛柔相濟,陰陽相合的勁道,若沒有合適的拳腳招式,光憑藉此前所學,或許都不合用。於是方泰便悻悻地停了手,暫時也不敢繼續探索這脫槍為拳的境界。

在一旁的胡三針把方泰剛才的動作都看得清楚,在他的眼裡,方泰舉手投足,前探後僕,或劈或鑽,輕點重砸……每個動作都做得端端正正,一絲不苟,顯然是下過功夫的。

但怎麼看都覺得那麼的不和諧,有種似是而非的感覺。

在胡三針想來,應當是方泰學藝的時候,不是師父漏教了,就是他練錯了。

看著方泰停下來,胡三針搖著頭對他道:“高泰啊,你這功夫……誰教的?”

方泰老老實實地答道:“回先生,是家祖教的。”

胡三針咂咂嘴,略帶猶豫地說道:“高泰啊,不是老夫那啥啊……你練的可不咋地啊……是不是當初學的時候沒認真聽?還是令祖……哦,老夫不是說令祖教的功夫不好,只是……”

方泰心裡略微一轉,便知道胡三針把自己剛才的嘗試當成了練武,招式心法都不一致,那能好到什麼程度去,卻不想讓這個不會武藝普通人誤解了。

他尷尬一笑,剛想要解釋,卻聽胡三針問道:“高泰啊,老夫問你一件事,你習武,最終是為了什麼?”

這一句把方泰問住當場。

習武是為了什麼?

當初師父教自己練武的時候也沒說為什麼,他教自己學便是。

可後來習練的武藝使得自己本事大漲,更是有助於在山中生活,獵鹿殺虎都不在話下。

如今行走在江湖上,武藝便是防身的本事,面對歹人有一搏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