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喬新從放銀子的箱子裡拿出一張紙,利民看到箱子裡的銀子,大概估算了一下,大概有九百多兩,就見何喬新關上了箱子,完了讓何三他們先退下,就剩下何喬新和利民兩人還在原地,何喬新把紙遞給了利民。

利民作為京城最大最好的利良成衣鋪的老闆,從小生長在商賈之家,見識眼界還是有的,紙上的內容讓他很心動,不過條件讓他有點難以接受。

利民看著何喬新,指著紙張略帶懷疑地問道:“何三少爺,您這紙類似於官家的邸報,但是確是大不相同,邸報是官家通報下達命令的一個物件,您這個分了四個版塊,什麼八卦娛樂版塊,什麼廣告資訊版塊,還有詩詞歌賦版塊和經濟版塊,按照您紙上所說,會成為大明朝賺錢的一個新行當,不過您肯定嗎?”

何喬新也不說話,而是坐在石凳上,給自己倒了杯茶,喝了一口,指著茶杯裡的茶水,說道:

“利老闆,自古以來,三教九流都會討論長短實事,而商家也需要宣傳廣告,名宿大儒也需要名氣,達官貴人更是要威名遠揚,這張紙,我叫他《大明時報》,一週一發,商家可以在上邊打廣告,讀書人可以發表自己的文章,官員政客可以演講自己的意見,加上百姓婦孺都喜歡的八卦雜談,商人也可以闡述對經濟發展的觀點,這還只是暫時的四個版塊,後續還可以增加其它的熱點版塊,大抵的形式確跟您說的邸報差不多,但是從受眾和功能性來說,是不一樣的,邸報更多是朝廷官府自己用的,也沒法任何人都發表意見,而《大明時報》不同,任何人都可以發表,只要透過咱們的稽核,當大江南北都知道了咱們的報紙,利老闆你可以想象一下給你的成衣鋪帶來的影響力有多大…”

利民眼前一亮,不知道想到了什麼,過到何喬新身旁,拍了下何喬新的肩膀,然後恭謹的說道:

“何三少爺,要是不嫌我出身商賈,我就任你當我賢弟了,我就是你兄長,這五百兩的大生意我做了,我讓賬房支取五百兩銀子,你一會帶走,分工什麼就按你紙上寫的來。”

“好說,好說!”

何喬新回完話,把何三他們喊了進來,帶上利民給的五百兩銀子,把早已準備好寫有五百兩銀子的報紙合作契約給了利民,利民這才知道,何喬新是早就料定他會答應這個五百兩銀子的大生意。

利民簽好名字,自己留下一份,一份給了何喬新。何喬新收好契約,然後帶著人走出了利良成衣鋪。看著何喬新漸漸走遠,送出門的利民臉上笑容滿面。

掌櫃的看到東家這麼輕易的就支取了五百兩銀子給何喬新帶走,臉上帶著擔憂的道:“東家,這不會竹籃打水一場空吧?”

利民示意掌櫃的彎腰,然後對著掌櫃的反問了一句:“你知道為什麼我是東家老闆,而你只是一個掌櫃的不?是格局,五百兩銀子而已,交一個以後有機會成為大員的才子不虧,何況他這個大生意,的確不錯。”

掌櫃的看著東家教訓自己,也不回話反駁,只不過心中不以為然,要不是你祖上積德,你還是東家,要不是我這些年幫你坐鎮利良成衣鋪,你早吃灰了。

這邊何喬新帶著何三一行人,直奔下一個目標京味軒酒樓而去,跟剛剛一樣,直接跟掌櫃的說見東家,說何府的三少爺有五百兩的大生意要談。

半個時辰過去,何喬新帶著何三從京味軒酒樓出來,同時還帶著收穫的五百兩銀子和一紙簽了字的契約。

轉眼到了中午,在街邊帶著何三他們吃飯,一行人帶著五口箱子在大街上溜達,還是比較引人注目的,上午一共跑了五家,一共收穫了兩千五百兩銀子。

何喬新看著箱子,吃著餛飩,知道自己離目標又近了一步。

吃過飯,何喬新接著按照選擇好的店鋪進行融資工作。一家一家走訪,時間走的很快,轉眼已到晚上,何喬新帶著何三他們幾個,還有八口箱子,裝在兩輛馬車上往家裡折返。中途帶來的五口箱子已經裝不下了,何喬新只好又在一個賣箱子的鋪子尋思著買三口,結果,老闆聽說何喬新是到處談生意,非要入上一股,說是什麼就喜歡何喬新的詩詞,送了三口箱子不說,順帶著還拿出五百兩銀子,非要投資,簽了契約後客客氣氣的把何喬新送出來鋪子。

何喬新坐在馬車上,揉著雙腿,雖然心理年齡達標,但是身體還是九歲的身體,這足足的跑了一天,還是有點乏累。

坐馬車清點著契約,加上賣箱子那個老闆投的,一共十八張,銀子共募集到九千兩。何喬新也沒想到自己神童才子的名聲會給自己帶來這麼大的便利,全都相信自己,只要自己找了,就肯定投資合作。

用過晚飯,何喬新回到房間洗簌後就沉沉睡去。剛睡下不久,聽完何三彙報的何文淵準備過來看看,就看到何喬新已經睡去,搖了搖頭,露出心疼的面色,轉身朝自己房間走去。

一晃一月時間,何喬新終於結束了募集,京城也傳遍了何文淵之子,神童何喬新準備做一個名叫報紙的買賣,京城參與的商賈不計其數,具體多少參與的恐怕只有何喬新自己知道。

何喬新正指著面前的樓宇問向何三。

“三叔,不錯…這個店鋪很適合,對了…我讓您找的人你找齊了沒有?”

何三在何喬新身旁,恭恭敬敬的回道:“回三少爺,已經找齊了,都是今年落榜的秀才,都是沒有考上舉人的學子,把要求和工作內容也說了,編輯一個月二兩銀子的待遇,還供吃供住,他們都很高興的答應了。”

何喬新哈哈一笑,心想這幫秀才生員能不高興才怪,讀書考取功名,就是為了出人頭地,凡人百姓中了舉就代表有了做官的機會,可是現在大明百分之八十的官員,每個月的奉祿也不過不到一兩銀子,這還是高的,這也是為什麼十年清知府,萬兩雪花銀,知府是這種情況,可是又有多少生員讀書人能高中進士,最終熬成知府老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