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結局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1/2頁)
章節報錯
嘉安二十七年四月初一,洛陽。
天色大晴,踏入初夏的京師之地,已有炎熱之態。
依天子之令,群臣一大早,皆往永安殿,殿內而行。
丞相諸葛亮,尚書令荀攸,另有御史大夫張昭,驃騎大將軍趙雲等,悉數在內。
但相比於半年前,朝堂之上,少了不少面孔,比如前安國鄉候荀或,左衛大將軍張繡等,因病去世。
於這些國之大臣病故之間,已有六旬的皇帝劉祈,借親自前往祭奠,並立有功臣陵園,像荀或即屬漢興四十八功臣之一,諡號為肅。
但於今日,天子之召,眾臣之內,早有議論,實於去歲,就有傳聞。
天子以太子德仁,可為繼承漢家天下,有禪讓退位之意。
實於今歲,天子年不過六十,但因日常鍛鍊,外加修養,於旁看去不過五十而已。
自為帝二十多年來,非常勤勉,且又設立司門,以處政務諸事,防止詔令有誤,知人善任,廣開並規整官學……於世家門閥之制約下,初設科舉,另分田畝,降低賦稅,規整勞役,修改律令,期間諸事,莫不認為仁德所行。
於外事上,天子揮鞭,於烏桓,匈奴,南蠻各有徵服,以安四海,並於二十年前,自平西域之戰後歸返,重設遠洋水師之部,參與南洋諸地無人之所開發,以鼓勵百姓往之,而去偏遠賦稅。
天子所行,事事以民為本,以國朝強盛為本,人莫不讚之。
這些年的詔令之內,雖有波折,但於天子所行,且以為國朝將來事,正直之人,莫不能看到天子之所謀長遠,是為漢興策。
諸葛亮,法正,蔣琬,司馬懿等一應臣子之用,天子以是各做得當,使國朝安穩執行,朝野肅清。
思及此,今日到來皇宮大殿的群臣,心裡莫不充滿感慨。
幾十年來,天子就是大漢之天,有天子在,四夷皆服,天下安定,人心向漢。
皇太子雖處於位近三十年,其年有四十多,也顯仁愛,但有天子於前,到底顯得氣勢弱些。
於未知之下,皇太子能否掌握好神器,延續盛世,此亦為很多人心裡的癥結。
“陛下到!”
內侍所呼下,少頃,天子高大巍峨的身影,便出現了大殿上。
但望去,天子俊朗,面色紅潤,其一步步走上了高臺,面向了朝臣。
視線也從諸葛亮等人臉上移過。
於帝位將近三十年,這些陪伴他,協助他的臣子們,都年邁了。便是最小的兒子劉默,已有十四,嫡長孫劉封且有弱冠,嫡曾孫也有六歲,正為他扶養於宮內。至於其他子女屬,共三十之多,皇室也算是人丁興旺。
即於昨日,涿郡傳來訊息,早辭去刺史之職,歸於涿郡老家養老的劉備,身體染了風寒,好在於醫工所治下,有所緩和。但如荀或等人,輔助他一生,且有先行。
劉祈也感覺到了一種疲勞感,在過去大半生的奮鬥中,雖說今日之大漢,距離他所念想的大漢,還有些差距,但只要劉氏之內,能繼續行之,再有數代人之共同奮鬥,漢何以不能震懾寰宇?
“朕自即位以來,二十有七載,得諸賢良輔左,才有今日之漢盛。諸愛卿居功至偉!
太子仁義,其這些年來,協助朕處理政務事,有目共睹。
朕意,禪讓之。”
此言剛落,以諸葛亮為首,數百臣子同時行禮,高呼“陛下三思!”
“朕意已決!董侍郎,且念朕所擬之詔書!”
此間之詔書所事,也是劉祈欲於今日,為天下所告。
“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