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劉祈如此豪爽,公孫氏及一應官吏,也都舉杯做飲。

直到宴席結束,氛圍尚算融洽。

次日,於郡府再度面見。

當眾間,且在公孫度第三次請求辭去遼東太守之職後,劉祈才做應下。

但以望向桌桉上,公孫度取下來的印信,劉祈感嘆道:“公孫君有德有才,於遼東數年,是為辛勞。

然則,而今州郡急需明智之人相輔之,我打算再以公孫君為青州別駕如何?”

青州一直是劉祈的核心之地,別駕更是州牧的左膀右臂,非親信名望之士,不得任之。在華歆往冀州處事後,青州州府職位大有調整,於今時,別駕尚做空缺。

劉祈突然此言,很多人都顯意外。

可以公孫度聽去後,自曉劉祈道言中的深層含義。這是想將公孫氏嫡系,從幽州遷徙到青州,降低對遼東、樂浪等地的治理之難!防範再有割據之事發生!

且遼東公孫氏,於他得應之後,也將成為歷史。但同時,公孫在子弟也會在分割罷,有所保全。另於中原地方生息,利弊共存之。

“公孫度謝過使君!”

公孫度幾乎沒有做太久考慮,迅速應下。

劉祈對這一切,並無意外。

公孫度昨日所言,外加他在遼東得到的內中訊息,即以表明此人聰慧,亦明白他之意圖。

天下實不缺乏聰明人,卻很缺乏識時務者。如楊修,許攸之眾,能力本就不凡,可終還是難逃曹操毒手,正是因為說錯話外,主因站錯了隊。

而公孫度這次的選擇,才是表明真正之歸附。

以公孫度行禮應下,其他人思襯前,劉祈已從桉幾處起身,來到其人身邊,扶起道:“善!有公孫君之相助,青州之將來,將更為繁榮。

此外,我早聞公孫氏,乃至於遼東士族之內,多才華之輩。

是故,想著藉此之機,各做舉薦,以入青州之州學,便於將來,於地方為官吏。不止是士族之內,寒門之間,但有德行才華者亦可,便有勞諸君!”

劉祈之言,很是明確,有大力以用遼東士人之意。

便是下首處,本有些動亂的人心,平靜之間,再有激動。公孫度辭職一事,反而被拋在一旁。但見官吏之屬,紛紛起身,以作應言。

郭嘉、荀攸、潘章等人,眼見著使君劉祈,三言兩語,將局面變幻,都有些感嘆其中所為。

待最後討論起高句麗,知曉劉祈藉以入遼東,而有討伐之意後,官吏們,紛紛出言,再有道之。

“回使君,高句麗以部落而定,其擅長騎射,今以國內城,為之主軍所在。

若是能平定國內城,那以重設郡縣,將更為有利!”

“使君,下官還有補充,以時今之日,恰也是平之的最好時刻,再過以月許,環境當會不利之!”

眼望著一群遼東地方官吏的建言,其中多為下屬,公孫度心情有些複雜。但也知道,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許多事情,不可強求之。連他本人,不也順應大勢,而做儲存?